“我至今都沒有讀過這本書,因為實在不敢看,因為那段時光真的是太苦太累了,只要一翻開就想流淚。”北京十一學校侯敏華老師在分享中有點哽咽。近日,由源創(chuàng)教育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教育尋變: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讀書沙龍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學堂舉行。
作者李建平,北京十一學校教師侯敏華、趙繼紅,北京十一學校畢業(yè)生劉毅倫,湖南瀏陽市教育局原副局長陳文,湖北監(jiān)利縣教育局原局長張曉冰,中關村第三小學教師王璐,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李斌等嘉賓出席,從作者、十一學校改革親歷者、讀者以及教育觀察者的四個維度,圍繞本書展開了交流與分享。
本書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李建平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初衷:“十一人的痛苦和突破、膽識與氣度、奉獻和犧牲,那些改革中哭哭笑笑的日子照亮了中國教育的未來,作為記者,我一定要記錄下來。”2010年,退休三年的李建平來到正在醞釀改革計劃的北京十一學校,在和李希貴的一次聊天之后,她決定扎根在這里。歷時四年之久,李建平和老師們同吃同住,全程跟蹤觀察、記錄了這所學校的變革歷程。
陳文針對很多學校模仿十一學校的現象,談了談自己的思考,:“十一學校的做法是沒法完全復制的,但我覺得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學,尤其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哪些是真教育、哪些是偽教育,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十一學校在啃硬骨頭的同時,一直踐行著自己的真教育。”
“李希貴校長的很多著作,對我來說更多是理念上的認識,可讀了這本書,給我很大的震撼,因為它是十一學校課程改革的全景式圖畫。”張曉冰說。
分享結束后,北京十一學校教師侯敏華、趙繼紅針對現場教師關心的教育教學問題,進行了互動解答和交流。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 沙龍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yè)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yè)學校|甘肅地鐵專業(yè)|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yè)學校|蘭州高鐵專業(yè)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