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構想提出后,迅速成為國內最熱門的話題,但其中某些話語可能會產生誤解和抵觸。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關于“一帶一路”的各種話語表達,構建得體的話語體系,更多地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我國關于建設“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為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描繪了美好的前景,舉世矚目,得到了很多國家的支持和響應。但應該看到,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持觀望態度,甚至出現了某些質疑和誤解,其中固然有國際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但與我們關于“一帶一路”的某些不盡恰當的話語表達似乎也不是沒有關系的。據我們觀察,“一帶一路”構想提出后,迅速成為國內最熱門的話題,相關宣傳、解讀、呼應、暢想鋪天蓋地,形成了非常強勁的輿論氛圍。這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固然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某些話語站在他國的角度看,會有不爽之感,甚至可能產生誤解和抵觸。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關于“一帶一路”的各種話語表達,調整某些不恰當話語,構建得體的話語體系,以避免引起他人對“一帶一路”構想的誤解和擔憂,更多地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
話語基調居高臨下,令人誤解
就現有的一些關于“一帶一路”的說法看,話語基調與中央“一帶一路”構想的主旨不完全合拍,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主要表現是,有些解讀片面強調中國自我的動因和需求,或者一味強調對他人的幫助。這兩種表達容易讓他人產生中國在傾銷、擴張或施舍的錯覺。其實,這與我國關于“一帶一路”所提出的“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主旨是不太吻合的。例如談到“一帶一路”提出的背景和動因時,不少文章都與“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緊密聯系,這容易讓人感到,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就是向外傾銷其產能、產品等,由此產生擴張之嫌。例如,2015年1月4日新華網文章標題就是《“一帶一路”提供消化過剩產能路徑》,2015年4月2日經濟日報發表的文章說:“‘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利用百度指數考察可以看出,“產能過剩”在“一帶一路”提出之前一直處于平穩的使用狀態,2013年急劇攀升,當年10月達到最高值。筆者在2015年10月26日使用百度搜索“一帶一路產能過剩”,得到了6,330,000個搜索結果。可見人們將“產能過剩”和“一帶一路”緊密聯系起來了。“產能過剩”一般指生產能力或生產的產品數量、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超出市場消費能力。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都出現過產能過剩的情況,他們往往利用企業破產、兼并重組、擴大內需、貿易輸出等多途徑消化或輸出過剩產能。我們將“一帶一路”跟“產能過剩”直接掛鉤,是不合客觀實際的。據有關資料看,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產能過剩”的嚴格標準。從全球統計數據看,中國的產能利用率跟其他國家相比也不算低。將“一帶一路”提出的背景和動因主要歸為“產能過剩”既不合實際,又矮化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偉大意義。同樣的道理,把“一帶一路”的提出與“外匯資產過剩”掛鉤也是不合適的。
又如,2014年8月11日中國經濟網刊發的一篇文章說:“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騰飛,中國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幫助別國。”“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成果,可以為中亞等各國借鑒。”2014年6月5日人民網的文章說:“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任務是發展經濟,逐步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百度百科介紹“一帶一路戰略”說:“‘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是“我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路徑”。“這是中國在近200年來首次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洲際開發合作框架”。這些表述對于體現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表達“一帶一路”建設對于我國發展的重要意義,當然是正確的。但面對國際受眾,很容易被人解讀為居高臨下、張揚自我、謀求主導地區和世界的理念和姿態,尤其是像“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成果,可以為中亞等各國借鑒”之類的說法,很容易被誤解為對他國指手畫腳,不利于有關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關鍵詞語火藥味濃,讓人生畏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之后,國內相關地區紛紛響應,各地就本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發表看法,推出各項舉措。于是出現了很多充滿激情的表達,例如: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東北亞區域的核心區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從‘橋頭堡’邁向‘一帶一路’”“無論是‘東出海’還是‘西挺進’都將使我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五通’”。“排頭兵”“主力軍”“高地”“橋頭堡”“西挺進”等原本是軍事用語,雖然這里都是使用的比喻義,但它們含有的那種進攻性色彩仍然很明顯,聽起來咄咄逼人,令人懼怕;與此相近,“輻射中心”和“核心區域”強化了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主導地位,對內使用當然沒有問題,但對外宣傳也欠妥當,因為容易讓人感到你想主宰別人,會讓人感到威脅。
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上述表達中的那些關鍵詞本來是漢語的常規表達,如果是純粹的國內宣傳也未嘗不可,但忽視了“一帶一路”建設是與相關國家的共同行動,我們面對的受眾還有眾多國家,相關的任何表述如果不考慮其他國家受眾的感受,忽視文化差異,完全按照中國人的表達習慣進行國際對話,就難免會使對方產生不解或誤解。我們在倡導“民心相通”的同時,卻習而不察地使用了一些在他人看來頗具攻擊性的詞語,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疏忽。國外有人之所以錯誤地認為“一帶一路”規劃是中國的擴張性戰略,是讓中國過剩產能“走出去”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除了政治經濟原因之外,跟我們話語表達不合適,也是有著一定關系的。
要把事做好,先把話說好
“一帶一路”建設是相關國家合作共贏的大好事。如果要想把這件事做好,首先要構建得體的話語體系,發出合適的聲音,讓他人能聽得明白,聽得悅耳,聽得放心,正確理解我們的善意。這樣才能贏得信任和支持。
要把話說好,必須充分考慮對誰說、怎么說的問題,必須充分考慮話語效果反饋,也就是我們的話語最終能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必須講究言語策略,得體表達。為避免話語失當造成負面影響,必須努力建構合適的“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為此我們建議如下:
第一,要校準話語基調,按照中央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精神,構建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贏為主旨的話語體系,充分體現“親誠惠容”的主旋律。
第二,系統整理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性詞語,在充分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政治生態和語言表達習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優選詞語,調整不合適表達,尤其對涉及“一帶一路”核心理念的表述,要選好詞句,明確闡釋其內涵,避免歧義和誤解,以求最佳表達效果。
第三,組織不同領域專家,專門研究涉及“一帶一路”關鍵詞語的外文翻譯問題,一一確定相關重要語種的對譯形式,對外發布,引導社會規范使用,也為相關國家提供翻譯樣本,以免誤譯誤用,為國際上正確理解“一帶一路”理念創造條件。
第四,增強“一帶一路”話語權意識,針對國際上有關話語反饋,進行及時、靈活、有效的應對,爭取主動,避免被動,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話語環境和人文環境。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一帶 話語 體系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