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點10分,山里的濃霧還沒散去,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永和小學的掌勺師傅劉元祥正調烹著一大鍋土豆燒肉,再過20分鐘,這道菜就會和已經就緒的蘿卜肉絲、香菇排骨湯一道被端到廚房外面的就餐大廳里,等待著它們的是447個饑腸轆轆的學生。
下課鈴響過沒一會兒,美術老師石傳潔就領著學生列隊走進了食堂,挨個安排著學生打菜就座。“沒這營養餐的時候,路遠的學生就從家里帶米,在學校對面一個小攤蒸熟了吃白飯,奢侈點的就花1塊錢買碗粉泡飯吃。”石老師說,自從2012年學校開始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那個小攤不到年底便關張了,“菜譜一周不重樣,頓頓兩菜一湯,對面自然沒了生意做。”
貴州“地無三里平”,惡劣的地理條件再加上薄弱的經濟基礎,在2012年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前,農村孩子上學中午吃飯難,相當一部分中午不吃飯、餓著肚子上課,久之健康狀況難免令人擔憂。
為了讓農村學生也能吃上熱騰騰的午飯,2012年3月,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貴州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正式開展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同時鼓勵其他縣市進行地方試點。
“目前營養改善計劃覆蓋了全省87個縣市1.31萬所農村學校,380萬農村中小學生在校吃上了熱騰騰的午餐。”貴州省教育廳廳長王鳳友說,“除貴陽市云巖區因無農村學校未實施外,全省營養改善計劃實現以縣為單位覆蓋全省。”
“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是營養改善計劃在貴州實施的特色。早在2011年,貴州便下發了《關于加強全省中小學幼兒園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見》,因地制宜建設1.3萬個農村中小學食堂,全部回收對外承包的3000余個學校食堂,按照公益性、零利潤原則由學校自辦自管,為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打下了良好基礎。
“現在國家營養午餐的標準是4元錢,貴州力保這4元全部吃到孩子嘴里面。”貴州省教育廳資助辦副主任羅忠勇說,“其他成本開支如工勤人員工資、水電費等,全部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解決。”
為了保證資金安全,貴州推進食品原材料“統招、統購、統配、統送”采購制度,力圖減少中間環節,同時降低采購成本。“報賬則實行‘校財局管’,費用由供應公司和學校按月到縣教育局報賬,盡可能做到校長見賬不見錢。”羅忠勇說。
為了讓學生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各學校還結合本地實際和飲食習慣制定了配餐食譜,盡可能做到食物多樣、葷素搭配。“現在我們學校有四套菜譜,一周一換,每餐至少兩菜一湯,熱飯熱菜,搭配肉食。”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谷硐中學校長周華說。
另外,據羅忠勇介紹,在落實國家4元錢供餐標準的基礎上,貴州部分地區還本著自愿原則,探索“家庭負擔一點、政府補助一點、社會幫助一點”,進一步提高學生就餐標準。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輸在起跑線上
全省高中階段農村貧困學生全部實行“兩助三免”
在貴州盛華職業學院民族文化傳承中心實訓教室墻掛著的一張照片上,北京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秘書羅琳花拿著公司的禮品娃娃,臉上綻放著自信的微笑。而3年前,她因為父母多病、家貧,曾有過放棄學業的念頭。
幸好,學校及時打消了她的顧慮,她不僅可以享受學費全免和助學金,學校每月還額外補助300元生活費。同時,學習期間制作的手工藝品由學校出售后,她還會獲得部分收益。經過3年的學習和實訓,如今的羅琳花有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好工作,家庭貧困狀況也得以改善。
從2015年秋季學期起,貴州已在全省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對農村貧困學生全部實行“兩助三免”——國家助學金、扶貧專項助學金和免學費、免住宿費、免教科書費,解決貧困學生讀書升學的后顧之憂。
貴州在全國擁有最多的貧困人口,人均GDP倒數第一,而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目標迫在眉睫。扶貧攻堅是“第一民生工程”,而教育扶貧工作更是“民生中的民生”。
從營養改善計劃到教育“9+3”計劃(在9年義務教育基礎上再提供3年免費中職教育),從壓縮6%行政經費投入教育到“新兩基”攻堅,這是貴州“不讓一戶脫貧戶因學返貧、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堅定決心的體現。
不讓貧困代際相傳,在即將過去的“十二五”期間,貴州奮力推動各級各類教育跨越發展,致力于促進教育公平與均衡,充分發揮教育挖窮根的作用。
學前教育實現每個鄉鎮至少有一所公辦幼兒園。鄉鎮公辦幼兒園實現全覆蓋,在園人數由2010年的77萬人增至120萬人,今年學前3年毛入學率達8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義務教育進入免費教育時期。學生資助實現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階段全覆蓋,各級財政投入資金52億元、資助學生347萬人次,較2010年分別增長2.5倍和2.4倍。
普通高中優質資源進一步拓展,全省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達105所,今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5%,比2010年提高了30%;全面免除中職教育學費,中職、高職在校生人數分別從2010年的37.6萬人、13.9萬人增加到70萬人、18.7萬人。
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增至59所,培養輸送本科畢業生23.67萬人,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0%,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
“窮省也要辦大教育、辦好教育。教育扶貧是根本的扶貧,教育上去了,貧困就不會代際傳遞,孩子們就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貴州省委主要領導表示。
大學校門對農村孩子敞得越來越寬
希望國家完善高校有關貧困及農村學生招生計劃
青山環抱、碧水回廊,依山傍石、綠樹成蔭,走進甕安縣甕安中學,宛如進入一座山水園林。這座省級二類示范性普通高中能有如此優雅的學習環境,得益于當地財政和社會各界力量對教育事業的不懈投入。
“從2008年以來,單用于改善全縣學校硬件設施一項,累計投入資金就已達17億元。”甕安縣教育局局長謝靜說。而17億元,相當于2014年甕安縣的財政總收入。
持續的投入也換來了教育事業的開花結果。2015年,甕安縣高考學生共考入重點大學456人,其中農村學生考上重點大學347人,占比76.1%,這比2013年高出近9個百分點。
甕安的變化只是貴州的一個縮影,在多年持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農村學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并無二致的優質教育資源,而重點大學的大門,也對他們敞得越來越寬。今年貴州本科總錄取數約為13萬人,其中錄取農村學生近10萬人;重點高校錄取總數為3萬余人,錄取農村學生近2萬人。
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進入重點大學就讀,還得益于中央政策的傾斜。據貴州省招生考試院普招處副處長劉永貴介紹,“今年,根據教育部通知,我們對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和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專項計劃工作進行了部署,兩項計劃分別錄取考生4090人和185人。”
“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實施后有效提高了我省農村考生和貧困地區考生的錄取率,使我省更多的農村考生和貧困地區考生享受到國家政策的照顧。”不過劉永貴同時表示,由于貴州貧困面廣、農村考生多,希望國家進一步增加貴州省省外“211”高校貧困專項計劃和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計劃數。
黔東南州教育局機關黨委書記吳作釗也表達了類似愿望:“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計劃投放數由2013年的3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5萬人,但分配到各省的計劃并不多。同時,一些部屬高校安排的專業門類少,一些專業甚至是較為邊緣的‘冷門’專業,沒有有效滿足考生報考意愿。”
劉永貴同時建議直接將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專項計劃并入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或將農村考生戶籍地限制改為除縣城外的鄉鎮。“戶籍制度改革后,已淡化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不便開展資格審查工作。”
戶籍地限制的問題不只體現在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專項計劃上,目前,貴州實施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申報條件為“三個統一”——考生的學籍、戶籍及監護人三個層面必須同屬于一個縣,否則報考受限。
“在一個地區(市、州)內,從某個縣到另一個縣就讀并有就讀地學籍的考生,不能報考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特別是市(州)人民政府所辦高中在辦學上受到報考政策限制,挫傷了地方人民政府的辦學積極性。”吳作釗說。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貴州 經費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