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文化中,書院文化盡管只是其中的一個不大的部分,但一直被某些群體視為固本培元的某種方式,而得到應有的承認和重視。
談及書院文化,不少同仁或許會想到“鵝湖之會”。南宋淳熙二年,呂祖謙因鑒于朱熹、陸九淵兩派學說論點不同,常起爭論,故發起約會,邀請朱、陸兩家集會于鵝湖寺。于是有了朱、陸兩派第一次面對面的激烈爭論。朱熹認為陸學太簡易,陸九淵則認為朱學太支離。其實質,無非為求個正宗與教主罷了。同樣,今天以怎樣的姿態看待各自的主張,既能堅守自由獨立的學術精神,又有兼容并蓄的胸懷,如何由論辯、爭論轉為對話,對我們也是一種考量。
自近代以來,隨著工業文明下的班級授課制的嚴重沖擊,書院文化的影響似乎并沒有達到歷史的頂峰,但回過頭來看在今天的教育生態和教育現場,很多人將救贖之道依然轉向了傳統的書院文化。并開始以星星之火之勢,不斷在國內生根、發展、壯大。
與蘇格拉底、柏拉圖時代的阿卡德米學園不同,我國的書院并不只是一個知識授受機構,而是一套完整的“成人教育”系統。當然,在外化的物質方面,書院主要有兩大載體:人與書。“人”作為一切書院文化的主體,按照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人本身居于教育的中心位置,這和現代教育理論中人本主義是完全契合的。書院的另一個載體即是“書”。這“書”不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書,因為書院的根本指向不是謀取功名利祿,而是啟迪獲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智慧的路徑。
書院文化的優勢,在于去功利化、去績效化、去市場化,將“人”和“書”天然地結合到了一起,從而生成某種生命意義上的“愿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傳統書院大多具有以人為本,經世致用,自定教材,自由講學的文化愿景。如何使這種無法物質化的“愿景”高度與現代的學校文化契合,其關鍵恐怕還在承認教育有其本然的規律,并按照該規律在現實的生態中慢慢還原、慢慢改良。
從“人”和“書”兩個維度看,就書院文化的特質,大致可以作如下概括:就生長的“人”來說,他必須是高度“獨立”的,尤其是精神的高貴和獨立;同時又具有“領袖”氣質,能夠指引和幫助蕓蕓眾生過上更加美好和更加幸福的生活。當然他還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擁眾”,即經過自我影響力的輻射,可以慢慢形成一種效應,讓更多的人轉變人生方向,變得更加澄明和純粹。從“書”的角度看,一個良好的傳統書院,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也就是能讓人沉潛下來而不被打擾的環境,表現得非常的“閑適”和“散漫”。
在當下的教育生態中,書院的存在,是一種教育信仰的存在與堅守。但它也如同其它正常學校一樣,永遠需要處理好人、書、事三者之間的關系,以立人為命業,讀書為抓手,在實踐中明理,在傳承與批判中前行。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書院 文化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