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學點上唯一的任課教師,57歲的劉兆明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桃花溝教學點工作的頭20年,都沒有這3年學到的技能多。從開關機到軟件應用,從資源使用到熟練調試安裝各種設備,最讓劉兆明自豪的是,他這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也能教英語課了。
劉兆明的“法寶”是2012年底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提供的設備和課程資源,這讓桃花溝教學點一夕之間告別了“一間屋子一塊板,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環境。
桃花溝教學點的故事,只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滄海一粟。2014年底,全國6.36萬個教學點全面完成“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任務,實現設備配備、資源配送和教學應用“三到位”。從2012年9月第一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以來,短短3年多時間,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支撐下,以應用驅動和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目標和標志工程的各項重點工作扎實推進,正生動地改變著基層教育生態。
面向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升級”
在搜狐網盤點的2014年度十大教育熱詞中,教育信息化史無前例地占據5席,并同時入選各大媒體評選的年度十大教改新政、十大教育新聞。
在教育信息化的熱潮中,當年平均每天有2.6家互聯網教育公司誕生。互聯網教育研究院報告顯示,在線職業教育規模逐年上升,預計到2018年將達134億元。
而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群體來說,教育信息化在短時間內帶來的沖擊絕不僅僅是轟轟烈烈的“表面現象”。對他們來說,因教育信息化帶來的變革,無異于一場深入骨髓的“升級改造”。
教育部科技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教育部舉辦了23期教育廳局長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班,僅用兩年便完成了全國縣區以上廳局長的首輪全員培訓。培訓的直接結果是輻射效應被迅速點燃,各地積極行動起來,遼寧、安徽、山東、湖南等省進一步擴大干部專題培訓范圍,黑龍江完成對全省教研系統骨干的培訓。與之相適應,在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示范引領下,各地全方位多途徑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更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甚至承擔著擴大教育機會、提高教育質量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領導小組成立會議上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時,明確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如果將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看作一部進化史,3年的時間或許只是歷史的一次回眸,但卻足以改變教育發展的節奏。第一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以后,作為“十二五”的核心任務,從“寬帶網絡校校通”到“優質資源班班通”,再到“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教育資源、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三通兩平臺”各項重點工作不僅進展順利,且總體上超越預期目標,應用效果逐漸顯現。
數字最有說服力:
——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中小學(除教學點外)中,85%的學校實現網絡接入,3年時間的接入量超過了過去多年累計接入量的兩倍,城市學校基本實現互聯網全覆蓋,81%的農村學校實現互聯網接入;
——全國師生網絡學習空間開通數量從2012年60萬個、到2013年600萬個、再到2014年3600萬個,實現了“三級跳”,超額完成了2014年1800萬個師生空間的建設目標;
——2012年底上線運行的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與18個省級、8個市縣級平臺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2014年總頁面訪問數近10億次、訪問用戶5400多萬人次、總資源下載數3000多萬次,國家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大規模應用中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實現1.77億學生信息入庫,僅一年時間就完成省內轉學512萬人、跨省轉學66萬人,跨省轉學最快不到9小時即辦理完成,粗略估算共計為轉學學生家庭節省了30多億元開支……
源自深層需求的“常為新”
今年,安徽省信息化10件大事中,赫然有了教育的身影。基于云技術、融合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和教育資源應用服務的全省教育行業綜合性服務平臺,一出手,就拔得頭籌。截至今年10月底,安徽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班級多媒體設備覆蓋率、校園網建有率和教師網絡學習空間開通率分別達到97.9%、84.5%、89%和86.4%。
其背后,是安徽省發展教育信息化各個層面體制機制的創新頻現。融合發展有需求,就統一規范標準,實現國家、省、地方、學校之間的數據互通、系統互聯;基礎環境有空間,就創新資金籌措方式,省級財政承擔兩平臺基礎環境、管理平臺業務應用系統、“人人通”存儲空間以及在線課堂項目等方面的建設資金,市、縣財政承擔“校校通”“班班通”設備以及兩平臺資源應用等方面所需的資金。
體制機制創新對教育信息化的推動作用早已不是秘密。如今,在教育部,有一個專門成立的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目的就是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加強重大問題的研究和戰略咨詢。
而教育信息化關乎教育現代化實現的進程和節奏,顯然不能只靠教育部推動,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部際協調機制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教育部與財政部共同實施的“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將學校多媒體教學環境建設納入“全面改薄”要求,提高了學校公用經費標準并明確可用于購買信息化服務;發改委在“信息惠民工程”中將優質教育信息惠民行動計劃列為重點項目;工信部在“寬帶中國”行動和貧困村信息化工作方案中明確要求優先保障學校網絡接入;科技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對“教育云規模化應用示范”給予了專門支持。
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各地積極探索,形成了很多具有推廣價值的推進機制。
為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貴州省教育廳與中國電信簽訂合作協議,統一建設內容和價格,企業墊資建設,學校付費使用;湖南華容采用“建設—運營—轉讓”和“建設—移交”的模式與企業合作,僅用3個月時間就實現了全縣所有學校“校校通”;云南楚雄和玉溪等地采用融資建設的模式,由企業墊資統一建設,政府通過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生均公用經費等資金分3年償還本金和利息。
為深入大范圍推進資源開發,在國家層面“基礎性公益資源靠政策、個性化資源靠市場”的機制統領下,人教數字、天聞數媒、明博等一大批企業積極參與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形成了“企業競爭提供、政府評估準入、學校自主選擇”的格局。
著眼長遠的“頂天立地”
湖南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前些年就開始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開展精品課程建設,但受制于年均10%的網絡教學資源更新速度以及2009年以前累計不足100萬次的共享次數,無奈陷入重建設、輕使用的困境。難道眼睜睜地看著“高大上”的設備閑置?
依托網絡學習空間,創新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方式、互聯互通全員育人模式、開放透明的教學管理機制,不期然,學院實現了教育信息化的大逆轉。目前,該院用于實際教學的網絡教學資源增加了33倍,網絡教學資源更新速度提高50%,共享次數累計1.3億。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的逆襲,源自于著眼未來的整體規劃及對師生實際需求的深入了解。
同樣道理,完善頂層設計,各領域分頭推進,狠抓試點引導,讓我國的教育信息化之路越走越遠、未來的路徑越來越清晰,督查機制的建立更是為這條通向遠方的路校正了方向。
在教育信息化10年發展規劃的基礎上,2012年10月,九部門聯合發文,對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7項重點工作進行系統部署。2014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改委、工信部、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到2015、2017、2020年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形成了新時期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整體部署。
頂層設計明確了,各領域的細化落實便有了核心和依據。基礎教育領域《中小學教學信息化指導綱要》的出臺、職業教育領域全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會議的召開、高等教育領域《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的印發、教師培訓方面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管理信息化方面《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的印發,這些無不緊緊圍繞頂層設計,扎實瞄準教育現代化的目標。
在教育信息化前進的道路上,既要頂天,也要立地,還要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閉環。
安徽省針對教學點及農村偏遠地區缺師少教、開不齊課程的難題,探索出以縣為單位、由優質學校輻射教學點和薄弱學校的“在線課堂”常態化教學模式,今年已擴大至59個縣的1986個教學點,并將于兩年內實現全覆蓋。
2012年底,教育部首批選定了682個教育信息化試點,在各級各類學校探索建設與應用模式,18個省部署了省級教育信息化試點,5個省安排試點引導經費近6000萬元。為探索更大范圍內整體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有效模式和機制,2014年底教育部又選擇了湖北、安徽、海南3個省和山東臨沭1個縣開展區域試點,探索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統籌領導、基礎設施建設運維、數字資源開發、促進公平均衡、提高教育質量、開展教師培訓等六大機制。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速度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