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品生,河南省信陽航空服務學校校長,他的名片比較特殊,黑色的底、黃色的字,上面印著“校企合作者”。名片的反面則列著五六個不同的身份,他既是該校的法人,也是信陽呼叫產業園區CEO,還是河南省中華職業教育社就業培訓中心主任,平橋區職教局副局長……幾乎囊括了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幾個主體:政府、學校、企業。
作為人口大省,河南近年來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去年底,河南全省共有職業院校962所,校均規模由2007年的1613人,提高到2600多人;在校生從156.34萬人增長到210萬人,基本實現了高中階段職普比大體相當的目標,高職、中職畢業生就業率分別保持在90%和96%以上。
2011年10月,信陽市平橋區成立河南省首家縣(區)級職業教育和就業服務局。作為將職業教育與就業服務合為一體的政府機構,它整合了教育體育局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職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就業培訓、勞動保障管理服務、勞務及涉外勞動服務職能。
“職業教育和就業服務局成立前,平橋區教育局負責職成教育工作的僅2人,人社局負責就業服務工作的僅4人”。王繼軍告訴記者,人手不夠,條塊分割,工作難開展,事事都要協調。
“職業教育的事情光靠教育部門辦不成,光靠人社部門辦不了。因為學校不知道哪里需要工人,企業不知道學校培訓的是什么樣的技術人才。”王繼軍說,在平橋,只有職業教育和就業服務局有這個職能,既知道學生資源,又了解企業需要,一牽線就成了。
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從他在河南擔任省長開始,就不斷對職業教育做“加法”,每年他都會去調研職業教育,每年至少開一個職業教育方面的會,親自帶人到德國考察職教,一天視察6所城鄉職業學校。
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支持也一直在“加碼”。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職業教育5年攻堅計劃的決策。2010年,河南省政府“一號文件”將職教攻堅各項任務一一細化,分別劃定給省教育廳、發改委等12個部門具體承擔。
正如有媒體分析一樣,政府牽線,一邊通過政策引導企業投資,一邊撥款吸引當地人學技術,既解決了就業這個民生問題,又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目前,已有包括富士康、格力空調、海馬汽車在內的眾多知名企業在河南投資,越來越多東部沿海地區企業也將河南作為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
鄭州亞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與河南機電職業學院合建的“無人機”車間剛剛建成不久,空氣中仍彌漫著油漆味。總經理陳海峰告訴記者,公司與學校合作,共同建設“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招收約40名學生。教學中,企業派出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工程師授課,讓學生得到系統而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在生產經營的同時,企業還以實習周為時段,為學生提供崗位實習和專業技能教育培訓。
陳海峰說,從事無人機領域工作的人很少,常常是招聘其他專業的人才后,公司再花費時間、金錢自己培養。而現在,在生產的過程就培養了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大大縮短了入職后培養的時間。此外,企業也可以利用學校強大教師科研資源為公司無人機的研發生產提供助力。
河南機電職業學院經過摸索,逐漸形成了“三式一型”的辦學模式,即“建工廠式學院、辦產業式專業、開發技術式課程、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不僅擁有無人機車間,而且還把寶馬4S店開到了校園里,學生可以方便地到企業實訓基地實習。
座落于震雷山下平橋實訓基地的河南省信陽航空服務學校,推行“三明治教學法”,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知識,運用到真實的工作環境,為真實的雇主服務,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帶回課堂由老師進一步分析和指導。學校把開設的每一個專業都引進一家企業在校生產在校辦公,實現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完全結合。學校在設計校園的時候,就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設計得十分充分:中間是教學樓,周邊是車間,一個車間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對應一個專業。在文化課教室,每一個專業都實現實踐理論一體化教學,一些選擇電商專業作為第二專業的學生,白天上課,晚上在網上賣貨。
該校還興建起一批現代化的教學實訓中心及教學設施:模擬航空港、波音737-800模擬飛機、候機樓等,并研發一套用于學生實訓實踐的遠程交互理實一體化系統,安裝在各個專業教室內,多媒體教學-模擬仿真實訓-真實生產車間,同步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
王繼軍表示,“傳統的職業教育,設備投入不足、教師素質不高等問題無法根本解決,但把企業引進來就好辦了,企業現在培訓的就是自己的工人,它舍得投資買設備,愿意把最優秀的技工、工程師派來培訓。”“耗材非常貴,學校用的話,用完就浪費了,但是企業參與進來后,耗材可以直接生產成為產品。”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河南 職業教育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