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如何不把考生當“敵人”
今年高考過后,一些省市的考生在網上“吐槽”一些科目考題太難。例如,英語聽力題中人物的發音,和平日練習時聽到的不一樣,讓人發蒙;理科卷,不少學生考完后眼淚汪汪走出考場;作文題,看似富有哲理,但生活閱歷有限的高中生難以有豐富的故事和深切的感悟去表達……有專家感慨道,出題的老師總是把學生當“敵人”。雖是一句戲謔話,卻引人思考。
每當有較多考生反映高考題目難,另一種聲音便會響起,“要難大家一起難”。的確,高考的難易并不會影響某次考試的公平,但高考是中學教育的指揮棒,高考的命題思路、出題范圍、題目風格、難易程度,將直接影響到中學教育的走向。
一直以來,高考命題者與中學老師和考生,仿佛總是處于“對手”狀態。命題者努力使考題面目一新,防止猜題、套題;中學老師和考生總是試圖摸清命題“規律”,在此基礎上做大量練習,當他們似乎摸清規律了,新的題型又出現了,讓你趕不上趟。
高考指揮棒應該指向哪里,毋庸置疑——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非完全對立,它們有一定的交集。一名考生,即便沒有經過同類習題的訓練,面對考題里的新“陷阱”、新“障礙”,也能氣定神閑,機智靈活地避開和跨越,這樣的考生在應試能力和某些素質方面定是勝人一籌的。但是素質的培養和體現,并不僅僅限于應試能力。素質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和發展自身的興趣、特長、潛質。倘若學生為了考試,需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應對難題上,攻克了這類難題,另一類難題又出現,還要提防命題者的“出其不意”,這樣的話,學生拓展其他方面能力與素質的時空實在有限。
無論是教學者還是命題者,都應該明白,彼此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應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推進素質教育,將教育對象看作一個個活潑潑的人,而非冷冰冰的應試機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博弈”或許能夠轉化為“同盟”關系。
其實,筆者相信命題者并非故意要把學生當“敵人”,想通過出難題來為難學生。外省市有的命題老師因“試題難度大”而聞名,被網友“齊聲討伐”,因此深感委屈,表示不愿再參加命題了。那么,是否可以建立題庫呢?相比“經驗型”的命題方式,建立題庫可以科學界定考題難度系數,有效控制考題穩定性,進一步確保試題質量。題庫是根據中學教材和大綱設置的,應該基本恒定,但高考考題又需要體現時代特點。要解決這對矛盾,有專家建議,可以采用題庫命題與教師命題相結合的方式。對初步選定的題目,由命題教師加以“打磨”,改換情境與案例,使考題富有時代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