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高考正在進行緊張的評卷程序。與其他翹首等待錄取結果的考生不同,22歲的李敏華已經拿到了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的入場券。
今年3月,這位在廣東惠州特殊學校學習的先天性聾啞姑娘與9名同學一起參加了廣州大學面向全省聾生的單招單考。“家里人都很高興,我可以在家門口讀中學,還可以在省內讀大學。”李敏華說。
2007年開始,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面向省內招收藝術專業(yè)(電腦美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的聾啞生。此前,全國只有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北京聯(lián)合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少數(shù)幾個院校向聾啞生開放。
由于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相對滯后、殘障家庭的經濟狀況普遍較差等因素,我國殘障青年一直期待享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加快建設特殊教育體系,有關部門也多次出臺文件,為殘障考生拓寬求學之路。
“殘障人群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來自這些家庭的孩子進入大學后往往更易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副院長陳文忠說,在廣東省殘聯(lián)支持下,每名入讀的聾啞學生都有學費、生活費補助外,還有20%的聾生獲得特殊困難補助。
學校還倡導“融合教育”模式,招募志愿者全部學習手語、與聽障學生同吃同住,有效提升殘障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和信心。目前,已畢業(yè)的200多名學生中,大都被事業(yè)單位和外企錄用,就業(yè)率近97%。
“社會上很多人不知道,我們能干很多事。”今年18歲的巢馨尹幾近失明,現(xiàn)在是廣州市盲人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應屆畢業(yè)生。
從3月底到4月中旬,這個女孩兒跑到北京、又趕到長春,參加全國僅有的幾所招收視障生的本科大學舉行的“單招單考”。
巢馨尹告訴記者,目前對于盲人學生而言,專業(yè)選擇面很窄,基本只能學推拿針灸、音樂或康復治療等。事實上,盲人學生中還有程序開發(fā)的佼佼者、配音主持的人才。
情況正在改變。2014年,盲人考生李金生在專職陪送員的攙扶下,走進河南省駐馬店確山縣的考點,用教育部考試中心專門為其訂制的考卷參加了全國統(tǒng)一高考。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說,目前國際上尚無針對殘疾人參加考試的統(tǒng)一標準。為了今后更多的殘疾考生可以走進全國高考考場,享有更加平等的教育權利,我們一直在努力。
為了保障殘疾考生參加高考的權利,相關機構需要完成一系列難以想象的任務:確定高考課程標準、考試范圍、命題原則和要求,聘請盲人教育專家等命題;結合盲人考生的特殊生理特點,專門制定考務操作辦法;單獨安排考場,專門配備“答疑員”,專人協(xié)助盲人考生出入考場,配備盲人專用文具等。
今年4月,教育部、中國殘聯(lián)聯(lián)合發(fā)文再次明確,從2015年高考開始,各級教育考試機構需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考生提供現(xiàn)行盲文試卷、大字號試卷,優(yōu)先進入考點、考場等必要條件和合理便利。
“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像正常學生一樣,選更多的專業(yè)、學更多的知識,實現(xiàn)自己成為教師、律師、心理咨詢師的夢想。”巢馨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