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大學“更名之風”愈演愈烈,不少學校打出“提升教學質量”等旗號。但事實上,很多學校更名只是“換湯不換藥”的“面子工程”,不僅讓考生和家長填報志愿時無所適從,不利于大學精神凝聚。
高職教育的資源相對于本科學校而言,相差甚多,雖然國家提倡職業教育,也出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文件,但是資源的不匹配還是讓高職教育在與本科學校競爭中處于劣勢。長久以來國人的“學而優則仕”想法,讓高職教育面臨尷尬的局面。高考畢業生在選擇學校時,對待高職教育是一種看輕的態度,認為其就是技術工作;認為本科學校則是研究型的,更為高遠些。不平等的擇校觀,政績的推動,高職學校更名的發展之路越走越遠。
國家處于改革發展時期,許多行業對于高級藍領的需求更甚于白領,高職教育有其光廣闊的就業前景,且政績下徒有虛名的學校最終還是會“水落石出”,高質量的教學才是提升高職學校教育水平的關鍵所在。當然不可否認,由于高職的生源的不平等,政績在其中推動了更名的熱潮,因此,需要國家為高職教育提供更多的資源,以打破高考畢業生“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從而在源頭上就化解更名熱。
對于高職學校的升格,《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中有規定:民辦高等專科層次的學校,在辦學條件較好、教育質量較高、畢業生屆數超過三屆以上,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并列入地方省級人民政府“十一五”期間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的,可以在原有資源基礎上申請組建本科學校。其要求的嚴格與謹慎可見一斑,但是對于高職學校的更名,要求卻簡單多了,只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行審批后教育部備案就可。
程序的易操作,加上提高高職學校的教學水平的“政績”渴望,催生了高職學校更名的熱潮,各高職學校紛紛由本身的“農業”的校名改為了“科技”、“理工”等看起來“高大上”的詞,以此蒙蔽高考學生的擇校選擇,從而提高了本校的生源。但實質還是換湯不換藥,因為本身高職的師資力量、辦學規模并沒有改變,想以此來提高高職教學水平無疑是遠水解救近火的不切實際,同時也擾亂了考生們的求學生涯。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莫讓 鐘秀 政績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