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難道這永遠是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在5月19日召開的省政協咨政協商座談會上,來自各個界別的委員和專家學者們紛紛表示,教育不是“單行道”,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形成“大教育”的包容模式,為每一個人搭建起成才的“立交橋”,這才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道。
“職業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被社會所認可。”楊建東委員一開口就直切弊端:現在找工作都要看學歷,職教院校的畢業生最多就是大專學歷,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的今天,誰會去職教院校讀個大專?另一方面,素質優秀的學生都沖向了學歷教育的獨木橋,職業教育生源都不充分,又怎么能培養出我們所需要的高級人才呢?
這次咨政協商座談會的主題是“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為吉林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說起職業教育,從事教育工作的委員們帶來了很多意見和建議。
孫曉是吉林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的院長,多年從事職業教育,讓他對職業教育有了不同的理解。“職業教育的問題的根源其實在基礎教育,”他對委員們說:“現在基礎教育這種同一化的培養模式,只能培養出奔向學歷教育的學生。”他舉出數學題當作例子:“我們現在考核學生的標準就是會不會做這道題,會做自然就可以順利升學,但是不會做的,他也把時間浪費在學習做這道題上了。我們的基礎教育到了注重學生實踐技能教育的時候了。”
楊建東的問題引起了委員們的思考。大家都表示,解決這一難題,首先得靠宣傳,要讓社會改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觀念。“觀念的改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需要我們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幾個方面入手,一點點扭轉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態度。”劉琦委員認為,關鍵是要拿掉高考指揮棒,對學生進行完整的職業指導,引導學生注重興趣,由興趣發展成職業。企業選擇人才也不應該用學歷劃線,注重能力才是未來選才的標準。
問題來自深入人心的觀念、來自形成已久的模式,當然也來自日趨僵化的體制機制——職業教育的“天花板”尚未打開。省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志晶說:“沒有職業教育的上升通道,就無法讓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融合,就無法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人才。”他表示,只有形成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兩條道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立交橋”體系,才能培養出既具備知識,又具備實踐技能的新型人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