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是所有高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務。知識育人,大家一貫很重視;能力育人,是職業院校的優勢;思政課程和思政工作育人,這些年始終在加強和改進。但僅這幾方面還不夠,還應全面倡導和推進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是一種更高層次和境界的育人。
文化是大學之魂。校園文化作為大學建設發展的基本形態,其核心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其標志是教師的素養、學生的素質和學校的校園風氣。人們看一所學校,或評價一所學校,更多的是看和評價它由表及里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越深厚,越能打動人,越具有持久影響力,這樣的學校才越具有開創和引領時代、社會風氣之先的地位,其培養的學生也越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理想、責任和能力。
一是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青年學生,這應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關鍵是要深入研究加強和改進思政理論課和大學生思政工作,比較有效的方式是促進思政理論課和大學生思政工作與改革開放火熱實踐更緊密結合。實踐最生動,實踐最有說服力,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十分豐富且有說服力的案例。要鼓勵和促進教師更多、更及時地聯系實際,開展思政理論課教育和思政工作。還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師生走向社會,在實踐中了解國情省情,增進與黨和人民的感情。要積極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著重讓學生在感悟先人和前輩的苦難和輝煌中,深化對祖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情,從而發自內心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
二是大力弘揚和培養工匠精神。在培養目標上突出工匠精神導向,在教育教學理念上樹立工匠精神指引,在課程安排上充實工匠精神內容,在組織管理上嚴格工匠精神要求,在教育宣傳上營造工匠精神氛圍。我們應以無處不在的工匠精神及文化追求,滋潤和培養學生樹立起牢固的工匠精神。這應是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殊追求。什么是工匠精神?簡而言之就是持續專注地做一件事情,這里面包含著敬業、負責、執著、精益求精等多重內涵。職業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為企業培養技術及技能人才,企業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要擁有一定的崗位技能,又要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隨著企業和社會對產品品質要求的提高,對后者的要求越來越強烈,而工匠精神就是職業素養的最好體現。我們許多企業產品品質與先進國家有差距,并不是因為技術、裝備不如人,關鍵是我們的職業素養與別人比有很大差距。工匠精神培養不夠,是高職高專院校亟需補上的短板。培養工匠精神,本質上是文化問題,我們應從文化層面進行總體思考和設計。
三是積極推進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校園文化環境,有兩大方向性原則需要把握好。首先,要緊緊圍繞育人展開。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必須為育人服務,不能片面追求大廣場、大草坪、大展館、大雕塑。校園文化環境應以師生為本,從有利于師生學習、生活出發,著眼于育人需要,進行布局、規劃和建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還應多增加一些企業文化元素,理想中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環境應是既像企業又不像企業。像企業,因它有企業之“神”;不像企業,因它并不完全具備企業之“形”。其次,要使師生成為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主體。項目設計應力求多形式讓師生參與,各類環境裝點則可直接交給師生去做。各類學生社團應成為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生力軍,充實內容,完善形式,提高品質,使社團活動成為校園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生歷練自己、培養自己的重要舞臺。
四是用心建設教師隊伍。教師是學生成長進步的伴讀者、引導者。要使學生理想信念堅定,首先教師要理想信念堅定;要使學生擁有社會責任感,首先教師要擁有社會責任感;要使學生具備吃苦耐勞精神,首先教師要具備吃苦耐勞精神;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秉持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在政治上多培養教師,在事業上多幫助教師,在生活上多關心教師。建立健全教師政治學習制度,讓廣大教師多從主渠道及時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了解國家和社會的重大事件,了解社會民眾的真實情況。拓寬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道,辦好教師發展學校,完善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實踐制度,增加教師訪學交流深造機會。改進教師評價,推進各類教育資源包括收入分配更好地向一線教師傾斜,鼓勵教師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關心學生、教書育人、學校發展上,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
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應是一個不斷推進改革的過程,要重點研究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機制和評價機制,形成學校、二級院系和教師不同層面的動力機制和評價機制。同時,探索推動課程、學分制等改革,政治理論課程改革也要務求盡快全面落地。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文化 劉希平 蘭州高鐵學校 蘭州技校 技工學校 中專學校 甘肅技校 職業中專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 軌道交通學校 鐵路學校 鐵道學校 高鐵學校 甘肅鐵路軌道交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