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椒縣八波小學,耗資數百萬建成,但使用僅兩三年就被“廢棄”了,校內僅留存一個幼兒園,內有十幾名學生與兩名教師,小學則空無一人。據當地教育部門回應,八波小學2016年開學僅有40多名學生,一年級入學已經斷檔,經過考慮,決定將該小學與縣城內一所小學合并,原校址作為實驗基地使用。(9月28日安徽商報)
以往,不少人呼吁政府加大教育經費投入,而今,有的地方“不差錢”了,卻又用非所宜,出現資金嚴重浪費現象。尤其是在城市化大潮的沖擊下,生源不斷萎縮的農村學校往往會遭遇教育經費“大水漫灌”之痛。
今年年初,中青報就曝光了河南周口沈丘縣學校突擊大肆建樓問題:幼兒園兩層,教學樓三層,宿舍樓兩層,但是學校學生很少,多則200少則幾十個學生,造成資金大量浪費……記者實地調查采訪之后,發現鄉村教育存在著一種怪像:不少農村學校一方面生源流失嚴重,另一方面卻持續迎來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入,由于專項經費使用“不對口”和不匹配,出現新建教室、宿舍以及食堂等嚴重閑置情形,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總體而言,當前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仍較差,無論軟件、硬件都急需改進。但由于諸多原因,教育經費的投入并沒有做到精準發力,甚至鬧出放著30多年的低矮瓦房教室不管,偏偏蓋起并不急需的新食堂之類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例。
此外,有些教育硬件建設項目沒有考慮到當地人口變化因素,以致出現幾十個學生的學校,卻新建兩三層的教學樓、宿舍樓,被人稱為“鴕鳥的裝備套在了麻雀身上”。投入與現有學生規模不匹配成了普遍現象,讓人無比痛心。
中央和省市的教育投入需要整體規劃,鄉村教育短板的補齊,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就總體而言,專項經費的合理性毋庸置疑,其使用也具有嚴肅性,倘若任意更改,極易滋生問題。但是教育畢竟有其特殊性,廣大鄉村學校也有著各自獨特校情,經費使用一刀切無疑不盡合理。如果能讓鄉村學校根據自身情況提出要求,由相關部門審核之后再劃撥經費專款專用,難道不是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嗎?
“大集中、小分散”是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教育經費的精準發力也必須立足于此。“小分散”的關鍵不是廣撒網,而是精準施策,加大農村教育投入與當前學生規模相匹配。教育主管部門應對轄區學齡前兒童家庭進行摸底調研,對學生規模作出基本判斷,科學合理決定各類教育投入的規模。對于那些在校生持續減少、已經不宜再大規模投入改善各類硬件設施的學校,與其“撒花椒面式”的投入,不如有選擇地精準發力,節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購買校車,保障學生通勤等。
硬件固然是鄉村教育的短板,但以師資為代表的軟件問題更是制約鄉村教育的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講,城鄉教育的主要差距就在于師資,而目前改變這一現象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大幅度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誠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所言:要辦好鄉村教育,當前最為關鍵的是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鄉村學校至少要有城市學校一樣的師資。
在今年“兩會”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原實驗二小校長李烈直言:教育不是沒錢,投入的錢挺多,但目中只有物沒有人,比如為了推進城鄉一體化,名校到農村辦學,而政府投入的錢只能用來搞基建、買設備,唯獨不能給老師用……尊師重教,教師固然應該有精神追求,但獲得相應的物質待遇也是應有之義,尤其對于待遇較低的鄉村教師而言,這更是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為什么就舍不得花這樣的錢呢?
教育是一個特殊的行業,人的因素尤為關鍵。在補齊農村教育短板的過程中,要想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精準發力,關鍵就在于“目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