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余市以改革創新為主題,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根本,以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為關鍵,不斷創新“職業教育+”,提高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職業教育+服務發展”,更新職業教育理念
新余市職業院校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樹立學校與市場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人才與需求對接的辦學理念,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口,以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為路徑,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發展。2015年,市政府印發了《新余市本地院校推薦學生留余就業創業獎勵暫行辦法》。市、縣(區)每年籌集800萬元,用于獎勵向市內企事業推薦用工的院校,每推薦一名畢業生就業獎勵1200元,每推薦一名學生短期用工獎勵300元,全市職業院校輸送人數達3500人次,有效緩解了本地企業招工難問題。職業院校為社會提供了就業崗位、拉動消費需求,全市職業院校教職工達2800余人,提供后勤服務等崗位500余個,學生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總計約7億元,占全市GDP的0.8%左右,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各職業院校應把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作為辦學的第一目標,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模式,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辦學的第一效益。工學結合、校企聯合既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業、產業與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職業院校應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凝煉辦學特色,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五大元素,堅持走“校企合作一體化”的辦學之路,采用“工學交替式”、“雙證互促式”、“訂單式”、“校企雙向介入式”、“頂崗實習”等各具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構建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渝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興辦了2個加工企業,部分學生可直接進入企業實訓和就業。江西康展科技學校自辦了3個汽車修配廠,使學生學習有課堂、實習有崗位、就業有保障。例如:江西太陽能職業技術學院與瑞晶太陽能公司緊密合作辦學,舉辦了2個瑞晶班120名學生的訂單培養。推動了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職業教育+就業”,改革教學模式
該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注重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才市場的需求。精心打造了一批精品特色專業,如江西工程學院的電子工程專業,贛西科技職業學院的服裝設計與加工專業,江西科技職業學院的光伏專業等。率先在全國開展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工作,建立了現代學徒制理論模式,由政府、職業院校、企業三方參與,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臺和紐帶。采用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辦法,實行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上課與上崗融通、畢業與就業銜接。院校與企業共同開發了20科次現代學徒制校本教材,制定了6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課程體系、師傅標準和學徒培養標準,《鋼鐵冶煉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獲得2014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職業教育+實踐”,突破實訓體系建設
該市職業院校積極主動與企業合作,或者在校內建起技術先進、設備完善、環境逼真、具有企業文化的教學工廠,為學生提供與企業相似的培訓環境和經驗學習環境;或者學校將教學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放到企業,由企業人員承擔教學任務,將企業真實的場所作為“教室”,讓學生“邊學邊做、理實一體”,實現教育和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提高職業院校的初次就業率,保持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贛西學院服裝專業的實訓設施由雅戈爾集團提供,實行全真模擬實訓,企業安排師傅到學校指導,設立企業家大講堂,推進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學生畢業直接上崗,成為合格的勞動者或創業者,連續就業率達97%,滿足了企業用人需求。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新余 貢獻度 職業教育 甘肅|蘭州|技校|技工|中專|大專|甘肅技校|蘭州技校|職業學校|職業技術|高級技工|甘肅中專|甘肅大專|定向招生|高薪就業|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汽車維修與美容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烹飪與酒店管理專業|工程司訓專業|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專業|計算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