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今天的熱詞來形容,電子科技大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以一個“創業者”的形象出現在中國高等教育的行列之中。
而在當今的“雙創”大潮下,這所伴隨著新中國創業的大學也迎來了另一個全新的時代。
以“創業者”的姿態出現
電子科技大學誕生時,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處在西方的封鎖之中,急需在國民經濟的新戰場上靠自己的力量站穩腳跟,整個國家正在以一股拼勁、闖勁恢復國民經濟,鞏固國防安全。從某種意義上說,新中國正在進行第一次“創業”。
隨著創業的推進,人才短缺問題逐步凸顯。1956年,新華社在報道我國第一座現代化電子管廠在北京誕生時提到,“我國雖然還只有這么一個電子管廠,可是他們所需要的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仍然很缺乏”。
1955年,當時的高教部決定,“將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交通大學等校的電訊工程有關專業調出,在成都成立無線電工程學院”。當時的成都東郊,是中央布局的無線電工業基地,聚集了全國一半的無線電工廠。這所全新的大學承擔著為新中國電子工業培養技術人才的使命。
創業者總是在跟時間賽跑。周恩來總理在一次講話中以近乎急迫的語氣說:“無線電調整到成都,因為西南是無線電工業基地,不是調整早了,而是調整晚了……無線電搞遲了,必須抓緊搞……”
火熱的建校場景常常在老成電人的記憶中回放。學校動工時,離中央決定的開學時間只有不到一年,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在成都東郊的平原上建起一所大學,“不說其他的,就連磚頭都不夠用”。當時的地方黨委政府下令拆掉周邊一些縣的城墻,把城磚運到成都,才解了建材短缺之急。
創業也是艱辛的。1956年,蘇聯專家列別捷夫奉命協助中國大學開設微波電子學課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工學院等單位都爭著要這位專家到自己那兒去。
列別捷夫考察了幾個地方后,決定去“條件最差”的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他的理由是:“我到中國來是支援中國人民搞建設的,當然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成都什么都沒有,最需要支援。”
聽到中央決定在成都成立無線電工程學院的時候,交通大學電訊工程系的師生們甚至“頭腦一下子還反應不過來”。1956年8月,他們登上西去的輪船,逆長江而上,再從重慶沿剛剛通車的成渝鐵路抵達成都。加上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相關專業的教師,他們成為第一批“成電人”。
正是這批“拓荒者”,在天府之國成都建起了新中國第一所電子工業大學。1956年9月29日的開學典禮上,首任院長吳立人明確提出:“建校目標之一是解決我國科學技術(無線電)方面落后的矛盾。”
不忘初心,不放棄對學問的追求
創業路并不平坦。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風浪中,這所高校就像風浪中的船,搖晃著,艱難前行。令人欣慰的是,在國家發展走彎路的時候,這所大學的學者們沒有忘記初心,沒有放棄對學問的追求。
微波理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為干曾回憶說,在位于四川西昌的“五七干校”里,他白天參加犁田燒火做飯等體力勞動,晚上就看書學習寫論文。“我告訴自己,即使來勞動改造也不能放棄學習和研究。”林為干的《微波網絡》《電磁場工程》等著作都是在那個時候開始醞釀的。
文化大革命前夕,學校召開的第二次黨代會仍然牢記著國家創業的使命。黨代會的決議提到,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學校“必須搶時間、爭速度,在電子科學研究上趕超國內和世界先進水平”。即便在文化大革命開始時的動員大會上,時任副院長王甲綱仍提醒同學們,“我們學院不是北大,與北大的情況不一樣”,勸告同學們堅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正是這種堅守,使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即便在“文革”10年中,在科研上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0年間,學校安排課題近100項,經費投入1000余萬元,完成了彩色電視大會戰、固體野戰火箭遙測系統等一系列成果,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學校科研“綻放異彩”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在融入全球市場、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此時的電子科大,以其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的深厚功底,再一次站到了時代的“浪尖”。
從其培養學生的一組數據,可以看出這所大學在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主戰場的輝煌業績:根據校方的粗略統計,目前已上市和即將上市的電子科大校友企業近100家,總市值超過兩萬億元。
建校后的60年間,從研制出我國第一部十門全電子交換機、第一臺自動電子軌跡儀,到攻關我國首臺地鐵無線數傳機、首個煤塵瓦斯爆炸試驗站遙控遙測系統,再到“環圈結構理論”提出、“太赫茲”研究達到國際頂尖水平……中國電子信息領域的重大進步,電子科大幾乎都沒有缺席。
電子科大黨委書記王志強總結說,電子科大永不褪色的烙印,是作為我國第一所電子信息類高等學府的起點。學校的發展歷史,是為了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建設和發展而不辱使命的奮斗史。
為第二個“一百年”目標培養行業引領者
從這個校園里走出去的畢業生,活躍在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占多數。也正因為創業校友眾多,且以大手筆回饋母校,今年60周年校慶電子科大接受的校友捐贈已超過16億元。
“我們的學生出去之后敢闖。”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大校長李言榮這樣評價學校的畢業生。截至2015年年底,電子科大全校共培育400多個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支持1800余個學生自主研發項目,孵化學生創業企業75家,學生創業團隊融資突破1億元,甚至涌現出一批融資或年產值超億元的創業公司。2015年11月,由博士生馬天琛創辦的企業登陸新三板,成為全國首家在校大學生創業上市公司。
校慶前夕,1986級校友熊新翔向母校捐出10.3億元,設立“博恩教育發展基金”,成為國內最大單筆校友捐贈,這條消息刷爆微信朋友圈。熊新翔說,大學里最大的收獲是愛上了哲學。
大學期間,熊新翔借閱了學校圖書館200多本哲學類書籍,這位半導體物理專業的學生在圖書館里接觸了“辯證法”“矛盾論”“實踐論”,以及中西方哲學史上的各種思想。哲學讓他感到“豁然開朗”。
這似乎契合了今天的電子科大在人才培養領域推行的一個新理念。王志強說,在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涵養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關乎現代科技人才能否走得更遠的戰略問題。
在學校的一次會議上,校長李言榮提到一位外校教授對電子科大的評價:“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批批學者包括很多后來當了院士的都曾到‘成電’學習,學成后再返校開辦相關專業,那時來‘成電’有一種朝圣的感覺。”
不過,舉這個例子的時候,李言榮不是對師生進行愛校教育,他希望大家不要沉浸于過去的成績,而應保持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他說,上世紀50年代建校以來,電子科大扮演了電子信息工程師搖籃的角色,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很強。今天這個時代,電子科大需要轉變人才培養理念,要培養電子信息行業的精英人才、引領性人才。
“這跟國家的發展階段是一致的。”李言榮說,“中國現在的GDP全球第二了,世界對中國的期待跟過去不一樣了,中國需要創新。”今天,當中國提出“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時候,電子科大及時地加入了這場國家創業的新洪流。李言榮說:“今天的大學生,將是中國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主力軍,電子科大應該為實現這個目標培養行業的引領者。”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祖國 大學 電子 甘肅|蘭州|技校|技工|中專|大專|甘肅技校|蘭州技校|職業學校|職業技術|高級技工|甘肅中專|甘肅大專|定向招生|高薪就業|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汽車維修與美容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烹飪與酒店管理專業|工程司訓專業|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專業|計算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