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的價值?古往今來,眾說紛紜。西班牙哲學家費爾南多?薩瓦特爾在《教育的價值》一書這樣詮釋教育的價值:“我所說的‘教育的價值’中的‘價值’,有兩層含義:教育是有益的、很重要的和有效的,但也是一種勇者行為,是人類邁出的勇敢的一步。在教育的問題上,不該有懦弱、膽怯或多疑之舉。”
教育的價值決定了教育能夠出現并能長期存在,它擁有不可替代性。作者認為,“雖說是社會創造了教育,但是靠著為教育和師生和睦相處的努力,才最終創造了人類社會”。確實,教育是培養人類能力,發掘人類潛力,傳遞人類認知,推動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人類把教育和愛結合在了一起”,從而將優秀的人類特質薪火相傳。
在傳遞人類智慧和認知品格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成為了關鍵承擔者。“衡量一個社會人文發展水平的標尺,首當其沖的就是老師的待遇和社會對老師的尊重度。”作者尖銳地指出,“如果利用教師們日漸衰落的溫順型社會角色,學校就會成為一所理所應當的教改所,用來教化一切惡習和文化無能。”顯然,人們如果不能見微知著,確立教師合理的社會地位,并且讓優秀的人來承擔教育使命,社會問題就有可能積重難返。
這不是危言聳聽。對教育的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一直是人類研究探索的難題,教育的更高價值在于好的教育的實現,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衍生出的新教育模式讓教育具備更多的可能和價值。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作者指出,好的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
實現好的教育,人類就必須要先正確而勇敢地認識自我、認識教育。我想,勇敢是要求人類對教育的不遲疑、具備絕對的信任和依賴,這在歷史不斷發展中已具備雛形。至于正確的教育方式,依賴于非傳統意義上的優秀的教師。用作者的話來說,“教育他人,就意味著要生活在他人之前,但這并不是在年齡上大于受教育者”。這有點類似于韓愈所說的“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生活處處皆學問,教育更不會被柵欄圍起來。那么,這是否意味學校教育不再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認為,“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傳授任何知識,當傳授的不僅僅是經驗和傳統,而是科學知識的時候……甚至隨著人類文化程度的越來越高,知識也變得越來越抽象和復雜,社會成員擁有足夠的知識去教育別人,已變得很困難,甚至不可能,越來越多的專業知識無法在家中完成學習,因此出現了許多專業的教育機構”。
不幸的是,生活中的一些人簡單地看待教育問題,思想上固守傳統,不斷窄化受教育者的學習圈子。近些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悄然興起的“現代私塾”“家庭學校”,前不久引發熱議的中國最小背包客打算走遍世界不上幼兒園,等等,這些典型的反體制教育事件的背后,是人們教育觀念的局限。“某些迷茫的自然主義者,總是帶著新石器時期的天真異想天開,認為誰都可以在家里或者大街上自學成才,實際情況顯然并非如此”,如果人類真的想進步而不是回到石器時代,或許應該好好審視一下反體制教育的弊端了。
對反體制教育追根溯源不難發現,出現此種現象,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社會成員自身的認知偏見,其對學校和教師的認可度不夠;二是學校教育自身存在弊端,教育理念不夠先進,向好的教育轉型不夠及時。
爭論功過對于已發生的教育悲劇已無任何彌補作用。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錯誤是無法挽回的,就像配錯藥一樣,一旦第一次錯了,就很難得到彌補,它將會在人類的每一步上都打上深深的烙印。”由此可見教育的重要價值和無可替代性,這也警示我們把教育做好是何等重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