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于有機哲學之上的建設性后現代教育則呼喚一種有根教育,這種有根教育旨在恢復、激發和培育學生的歸屬感,包括對大自然的認同和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認同,并學會感恩。
“‘扎根’也許是人類靈魂最重要也是最為人所忽視的一項需求。”西蒙娜·薇依說。根是向下生長的,根是一種庇護,失去根,我們所見只是虛假的繁榮,我們所在的只是一個漂浮的社會。同樣的,教育也要“有根”。
何謂有根教育
建設性后現代教育恢復、激發和培育學生的歸屬感
機器是沒根的,也不需要根。而生命之物則是離根不活。
現代教育由于機械思維的君臨天下,在根底上是無根的,可以說是一種“無根教育”或“斷根教育”,因為它割斷了學生、學校和教育與自然、社會、傳統和實踐的血脈聯系。它使得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失去了深邃的歸屬感。
奠基于有機哲學之上的建設性后現代教育則呼喚一種有根教育,這種有根教育旨在恢復、激發和培育學生的歸屬感,包括對大自然的認同和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認同。
同時,有根的教育是感恩教育。
學生是“社區中人”
建立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系是克服現代人無根浮萍狀態的根本之道
對大自然的認同,要使學生意識到人并非一個由皮膚包裹起來脫離世界的自我,而是“社區中人”,其存在應包括與他人及自然世界的關系。自己僅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們的存在有賴于該系統的存在,從而養成一種善待、尊重、敬畏自然的心態。因此之故,有根的教育鼓勵學生走向日月山川,親近大自然。用陶行知的話說就是,鼓勵學生去“接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代教育熱衷于讓學生學習自然科學,卻對自然本身“興趣寥寥”。學生們專注于分析物體的構成要素,但如喬治·羅素所言,“對活生生的植物、動物、星、云、天氣,乃至整個自然世界缺乏真實的感受和經驗”。這不能不說是現代無根教育的失敗。
在建設性后現代思想家看來,建立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系是克服現代人無根浮萍狀態的根本之道。因此他們格外強調,正如美國學者斯普瑞特奈克在《真實之復興》中所說,教育“應該增強而不是割裂那種兒童感覺到了但又沒有說出來的與世界的聯系感”。托馬斯·柏勵則強調,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教兒童宇宙的故事,并讓兒童從他們自己的直接經歷中學習“自然的書”。在建設性后現代思想家看來,正如美國學者托馬斯·貝里在《偉大的事業——人類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到的,“讓孩子只生活在與水泥、鋼鐵、電線、車輪、機器、計算機和塑料的聯系之中,而幾乎不讓他們體驗任何原初現實,甚至不教他們抬頭觀看夜晚的星星,這就是一種使他們喪失最深層人生體驗的靈魂剝奪。”詩人泰戈爾曾經說:“童年是一個文明人一生中唯一可以在樹杈和客廳的椅子間作出選擇的時期,難道因我已是成人不便這樣做就該去剝奪孩子的這種權利嗎……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鞋子是要穿的,道路是要鋪設的,車子是要使用的。然而,在孩子受教育時期,難道不應該讓他們懂得,世界并非客廳,而是一個諸如自然的東西,而他們的肢體之所以被造得如此美妙,正是對自然的一種回應。”土養根,根養樹。離開自然,人會變得窄小,貧薄和猥瑣,最后踏上萎謝的不歸路。而根系自然,才會產生“根深葉茂”的風景。
有根教育的理念落實到教學中就是環境教育和生態教育的推廣和實施。在2007年煙臺召開的“過程思維與課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國漢瑞克斯大學的一位女生凱利·扎羅庫斯基向大會展示了美國中部一所中學如何進行環境教育的事例。在該校,環境教育在總的課程安排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們的具體工作是治理一條流經該校東面的小河。小河缺乏植被,表現出相當的侵蝕,而且已漸遭污染。在過去的15年中,學生們不僅以理論持續不斷地喚醒周圍居民的環保意識,而且同當地政府和居民一道,親自動手增加該地區的植被,改善水質,增加野生動物的種類,從而極大地改善了該河流的生態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們的知識找到了發揮的渠道,而且心靈也得到了凈化,創新意識涌現出來。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李培根認為,“一個人對環境的認識越深刻,他改善環境的欲望通常越強,創新的可能性也更大。如果一個人對存在環境的視野越廣,其做出的創新成果之意義也可能越大。”在當代西方,對這種有根教育的認同直接促進了公共服務意識、社區服務意識的高漲。例如美國第一夫人不久前之所以在成千上萬畢業典禮演講邀請中獨獨接受華盛頓大學的邀請,主要原因就是該校滿足了她的條件:“全校師生要達成總數十萬小時的公共服務”。
到傳統的沃土中吸取營養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領悟“教育”的全部含義,充分尊重“傳統教育觀”
有根教育所講的歸屬感的第二層含義是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認同,即到本土文化傳統的沃土中吸取營養。
受第一次啟蒙對傳統的虛無主義態度的影響,現代西式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拒絕傳統的教育。在“唯新主義”的口號聲中,進行著斷根教育,在“價值中立”的旗號下,實施著“去道除德”的教育。
在這種政治氣候下,現代西方文化成為唯一合法的文化。一如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貝拉所指出的那樣:“不久前,根據與我們自己文化的相似度來對世界文化進行分等是個普遍的現象。現代西方文化被看作理性和進步的標準,其他文化都應向它靠攏。”也就是說,只有現代西方文化是有價值的,其他文化因其特殊性的品質都是應被拋棄的。
在中國,在以全盤西化為基礎的反傳統主義聲浪中,這種無根教育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在全面移植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同時,我們拋棄了中國人古老的“大學之道”及其背后的文化價值體系。
而后現代的有根教育因著對差異的尊重和對他者的開放,十分看重各個民族的傳統智慧。在生態危機、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加劇的今天,人們越發感到傳統智慧的珍貴。從中國“敬天惜物,樂道尚和”的生態智慧和生存智慧到孔子的仁者愛人,從“在明明德”的“大學之道”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朱子治家格言》,無一不是有根教育的經典。這樣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么世界比較教育學會會長克萊因·索迪安教授在題為《教育及其道德責任:和而不同的世界》的講演中,號召教育工作者充分領悟“教育”的全部含義,充分尊重“傳統教育觀”。因為它們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所系,是文明大樹之根。
拒絕自我中心主義
將大寫的自我還原到社會關系中,強調個體的責任和擔待,鼓勵謙遜,欣賞感恩。
在主張敬畏自然,珍貴傳統的意義上,建設性后現代教育所推重的有根教育是一種“感恩教育”。
現代西方教育是建立在“現代個性自由”基礎上的,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的教育。它喜歡炫耀個人的成功,將一切成就歸諸個人奮斗。而后現代的過程則拒絕自我中心主義的教育,提倡感恩教育。它通過將大寫的自我還原到社會關系之中,而強調個體的責任和擔待,鼓勵謙遜,欣賞感恩。
德國女哲學家阿倫特說,我們的行動使我們進入這個世界。具體到實踐中, 我們如何貫徹和實施有根教育和感恩教育呢?可以考慮從培育兒童的“孝意識”入手。因為“孝”字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感恩。對兒童進行孝意識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有根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實踐路徑。
“萬善孝為先”。盡孝是每個炎黃子孫的本份。在孝的問題上,一直以來我們有兩大迷思:
迷思之一是,以為讓年邁的雙親吃好喝好,給他們買上一處豪宅,就算盡孝了。殊不知,人非草木,父母也有情感和精神上的渴求。尊重父母,仔細聆聽他們的聲音,在滿足老人物質需求的同時,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盡孝。其實在中國老人的內心深處,后者是他們更為看重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常回家看看》能夠唱紅大江南北的原因。
迷思之二是把“孝”僅僅看作一個名詞。其實在根蒂上“孝”更是個動詞。這至少意味著兩層意思:孝本真地內含著行動,心孝不如行孝,光說不練,不叫孝。孔子講:“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意思是不要挨家挨戶進行道德說教,而要以自己的日常孝行感化人。“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孝是一個過程,是一輩子的事,“孝無終始”。
并不是只有高官厚祿,腰纏萬貫才叫孝。踏踏實實做事,本本份份做人,也是孝。父母可沒有我們這么大的功利心,更沒有我們那樣高的勢利眼。再嚴密的外在律法綱紀總有疏漏,再美好的信仰體系也有時會令你厭倦,孝道卻是我們內心深處永不熄滅的火焰。當我們在孤獨中跋涉時,孝使我們感到溫暖,令我們堅強,因為父母先人與我們同在。當我們富貴榮華,志得意滿時,孝令我們“慎獨”,因為我們惟恐玷污父母先人的清譽。
可以把“孝意識”的培育作為發展感恩教育和有根教育的出發點和突破口。因為孝不僅可以讓我們找到生命的歸屬感,而且可以激發我們的責任感和崇敬感。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呼喚“有根”教育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