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對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們似乎已獲得了“真知”,因為——教育界和社會對教育已有眾多的“創(chuàng)新”。但既然這一問題仍在“改革”中,并且尚存一些根本性的爭議,又說明當前思考這個題目不是多余的,何況,作為教育學中的基礎性問題,對其回答不僅關乎教育學中的其他問題,更關系到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活動。
從概念上說,不同時代、不同條件下的教育不可能沒有共性。但教育自身及其環(huán)境的多樣性、復雜性又決定了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觀察教育的視角就有多種。
其一,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中所學的一切之后剩下的東西”。這是從教育的效果這一角度來看教育。這句話來自愛因斯坦。通俗解釋,教育就是在學生身上留下最深烙印的東西,就是學生走出校門時最后留下的東西。從走進校門開始,聽課、作業(yè)、練習、實習、實訓等各種形式的教育過程作用于學生,發(fā)揮著或隱或顯的影響,但“一切似乎就是為了一天”,那就是,當學生作為一個畢業(yè)生,他從教育中獲得的是他想獲得、能獲得的知識、智慧、技能、品格等綜合性成果。
其二,教育就是“理解學生想法的本質”。這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思考教育。教師教育活動的成效,最終要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角度設計教學,從學生角度開發(fā)利用教材,從學生角度利用教育資源,是保證教學活動成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的模擬性,加上不同學生的不同心態(tài)、個性、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等,決定了學生往往在學習中出現(xiàn)認知困難、理解偏差、誤解等不同情形。一句話,學生這時其實有自己的想法,教師就要把握學生出現(xiàn)不同問題的不同原因,要知道,師生在思維方式、思考路徑甚至表達方式上往往明顯不同。具體來說,在數(shù)學學習中,不少看上去“學習困難”但又好問的學生,往往在“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中“來回穿梭”,這就需要教師予以引導。
其三,教育就是“激發(fā)學生向上的靈魂”。這是從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因此,這是教育者可以體驗到的一個提法。劉鐵芳在《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中說,教育的原含義是“引出”,學生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學生心靈中的情感、思維、意志等因子激發(fā)出來,使其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對此,其實古典哲學家已有討論和認識,最著名的恐怕是蘇格拉底,他曾言,真的教育應當是將少年體內的某種東西引出來。
“教育是一種職業(yè)”“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這些說法都對,但要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實踐教育,需要以廣角鏡頭看教育,并通過教育實踐領悟教育真諦,達到教育目的。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廣角鏡頭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yè)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yè)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yè)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yè)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yè)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