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六中學的郭見微、鄧昊晴、吳宗懋學生團隊因為研究粉筆灰擴散現象,獲得了2015年丘成桐科學獎。“數以百萬計的教師每天都要用粉筆做板書,每天都生活在擦拭黑板后的粉筆灰塵中,容易引起鼻、咽、喉部不適,同學們也會受到影響。”郭見微說,團隊之所以研究粉筆灰擴散現象,是為了給老師提供參考,同時也可以為教室布局提供參考。(《廣州日報》3月30日)
在“硝煙彌漫”的高考沖刺季,這則教育新聞猶如一縷清風,給沉悶的教育空氣帶去了些許的清新氣息。
從普通粉筆到無塵粉筆,粉筆灰飄了那么多年,對師生健康的影響也一直持續了這么多年,大部分孩子可能熟視無睹,然而六中的孩子們卻注意到了,并且通過不懈努力尋求到了解決辦法。從獲獎孩子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可貴的創新品質與創造精神,也強烈地感受到了學校“成人”教育的實效。
據了解,粉筆灰擴散研究不但需要突擊學習微積分、偏微分、流體力學等大學階段的專業知識,還要在實驗室戴著口罩與粉筆灰“親密接觸”,通過顆粒傳感器測量粉筆灰的濃度以及分布情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上百次的實驗來排除偶然誤差。孩子們這種能夠從實際出發,善于觀察、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行為與精神,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尤其值得點贊。
教育的首要任務不是往學生腦袋瓜里塞多少知識,也不是把學生局限于校園里和課堂上,而是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在社會實踐中開闊眼界,培養創新的精神和創造的品質。遺憾的是,現實中更多的孩子,他們的時間和空間,已被老師和父母“安排的學習”占得滿滿的。看看不少高中校這些日子殺氣騰騰的勵志標語:“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還有北京海淀區7歲“拼娃”一周上40小時課外班的現實,如今一些孩子完全淪為了應試的機器!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與眾不同,他們應有真正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英國著名教育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因此,多給他們一些“留白”,讓他們自由地思考和探索這個世界,讓他們去學一些“無用”的東西,做一些“無用”的事,這些看似“無用”,卻有可能成為他們面對未來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相比于當下一些學校、老師正熱衷于“一切為了分數”的教育,廣州市第六中學卻鼓勵學生發現、研究現實生活中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校專門為有志于科研的孩子開辟了創新型實驗室,大到城市堵車問題,小到飄散的粉筆灰、桌面游戲“三國殺”,只要學生感興趣,都可以成為學生研究的課題,并得到學校的支持、老師的指導。這樣的教育追求與實踐,在應試傾向較為強烈的當下,自然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當我們把本應屬于孩子們的健康、快樂、自由思考還給了他們,而不是一味地控制與占領,孩子們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便會由此生發,創造型人才便會從他們中間誕生。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