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了落實《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和審議意見情況。他表示,目前還存在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2月26日人民網)。
時過境遷,職業教育早已不是為“升學敗軍”提供最后屏障的收納站,而成為培養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主力軍”;貼在職教學子身上的標簽,也不再是低薪水低福利的低水平工作,而是需求總量逐漸呈井噴狀態下就業市場上的緊俏人才。
眼下,正是節后用工的高峰時期。在號稱“世界工廠”的東莞,一場以“機器換人”為特征的產業升級浪潮正在席卷而來,雖然這種變化會讓不少缺乏技能的普工“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但對于那些看得懂圖紙、編得了程序、開得動機器的復合型技能人才來說,等待他們的卻是一片興業創業的藍海。然而,雖然“無限生機在眼前”,中高級技工的相對匱乏,卻讓在產業轉移和機器換人雙重作用下的不少地方,于工人需求總量減少的情況下,發生了一場另類的“人才荒”。與前些年出現的“民工荒”相比,透過人才缺口,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模式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引領甚至技術密集型的改弦更張,更有職業教育體系短板下技能型人才有效供給的持續乏力。
我國高等院校招生、培養與就業市場之間存在結構性供需矛盾已是不爭事實。在告別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包分配”時代、高等教育就業環節市場化改革啟動已經近20年的今天,不少院校仍然沒有擺脫教師“所教非所需”、學生“所學非所用”的蹩腳格局。其中,政策杠桿作用不明顯是關鍵病因。雖然教育部門已經將學校、專業就業率作為調控招生規模的主要指標,但這樣做一方面受制于統計數據誤差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因牽扯規劃、師資等多方利益而進展緩慢,更重要的是,這種改革仍然只是對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結構的內部調控。同時,雖然通過采用對中高職學生減免學費、引導地方普通高校轉向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等措施,職業教育的盤子正在越做越大,但是,相對于經濟轉型期對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龐大需求,職業教育雖然不斷快馬加鞭,面對政策成效充分釋放的較長周期,難免仍會“遠水不解近渴”。
既然僅僅依靠行政力量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人們對于職業教育的固有成見,那么政策供給端就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以激發公眾的經濟理性,讓職業教育真正春色滿園。除了擴大學費減免和獎助的力度、范圍,還要為職業院校在資金投入、人才引進、科研實訓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在招生入口處,要讓職業院校繼續降低門檻、敞開大門;在培養過程中,既要更接地氣、有前瞻性,也要嚴把質量關;而畢業就業環節,則要加強指導,要關注學生的未來成長空間是否足夠寬廣。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政策 陽光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