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10點半正是青海省湟中縣海子溝鄉萬家坪教學點的上課時間,三十年前,教師楊鴻德在為板書的粉筆、學生的課本發愁時,一定無法相信此刻他正在新修建的教學樓內,用多媒體設備“班班通”為教室內7個二年級學生教授語文課。
“班班通”、新教學樓及內部的教學設施都是青海省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的產物,2014年青海省開始農村以及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
海子溝鄉是位于青海省湟中縣北部的純農業鄉,地處大山深溝、坡陡的淺山地帶,平均海拔2682米。全鄉共4044戶農戶,其中貧困戶445戶。湟中縣49個教學點中雖有少至4人的教學點,但每個教學點都配有教師,也有較為完備的基礎教學設施。
楊鴻德是海子溝人,1989年開始從事教師行業,“參加工作時,村民的辦學熱情很高,大家集資一起給學校蓋了八間教室,而我每天就從對面翻過山走路5公里來這里上課,這一走便走了12年。”楊鴻德說。
同楊鴻德一樣,宋積仁也是目睹數十年學校變遷的見證人,已在海子溝鄉溝腦小學教學點工作39年。
回憶自己的教學生涯,宋積仁說:“現在我的班只八個孩子,但當年這里因為老師少,一個班里有學前班的學生,也有五年級的,所有學生的課程任務需在45分鐘內完成。如今,通過政府‘改薄’,學校兩個老師分別負責有一、二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就可以了。而學生們都有課桌、書本,新的教學樓也正在修建……另外,像英語課這樣我不擅長的課程也能用‘班班通’授課。”
青海省湟中縣教育局項目辦主任王建偉表示,經過兩年義務教育“改薄”項目的實施,該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室、桌椅、實驗儀器等教學設施已基本滿足了教學需要,留守兒童學習和寄宿需要得到了基本滿足,縣鎮超大班額現象大面積減少。
地處青海省南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也先后投入6035萬元(人民幣,下同),完成所有中小學互聯網光纖接入,配備“班班通”設備1541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共投資986萬元為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作業本,投資2.3億元落實教育建設項目地方配套及實施學校小型維修,資助中小學貧困生2.03萬人。
青海省區域自治面積占全省98%,少數民族人口占比達47%,除湟中縣以外,青海省其它民族地區也正在進行義務教育“改薄”,青海省教育廳廳長王絢此前在該省教育工作會議上介紹,該省教育投入和資源配置向民族地區傾斜,2011年以來,民族地區教育項目累計投入143.56億元(人民幣,下同)。
除青海省外,中國現已有河南省、海南省、四川省等77%的縣納入中國“全面改薄”實施范圍。而中國教育部決定從2016年到2019年開展“全面改薄”專項督導工作,明確“全面改薄”的20項底線要求,比如一人一桌椅、一人一床位等,要求各地限期消除不該有的現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