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里曬出了一張某在線輔導老師的課程清單,2617名學生購買了一節單價9元的高中物理在線直播課,扣除20%的在線平臺分成后,授課老師一小時的實際收入高達18842元,這個薪資甚至超過當下火熱的網絡女主播。
一小時數萬元收入,從勞動報酬來看,這比網絡女主播要“紅”多了。這不禁讓人喟嘆:扎實提升教師勞動價值、彰顯優勞優酬的,竟然不是紅頭文件、不是節日殊榮,而是“互聯網+”。據說,目前某在線輔導平臺注冊的生源有1500萬,在線輔導課程囊括了初中、高中
的語數外、地理、歷史、化學、物理、生物等共計8門課。可以想見,生源數量還會呈現幾何級增長,而優秀的“在線教師”恐怕還會創造更為“天價”的輔導收入。
客觀地說,“在線教師”是三方得益的教輔范式:一方面,它為培訓機構節省了場地、管理成本,乃至于應付各種檢查與暗訪的“風險成本”;另一方面,參與輔導的老師也更方便,躺在被窩都能隨時輔導,且游走于“在職家教”政策邊緣,較為安全。而對于家長與學生來說,不需要風雨無阻去培訓中心上課,成百上千的課程經費一下子變成了幾塊錢、幾十塊錢,而且還可以精挑細選,性價比飆升。
盡管羨慕嫉妒恨,但勤勞致富并不是壞事。真正的問題在于以下兩個層面:第一,在職教師參與在線直播課是否違規?第二,當在職教師于在線服務中“嘗到甜頭”,相較于一堂課數萬元收入,他還會在乎每月幾千塊錢的本職工作嗎?
最值得反思的是,當社會機構創新出“在線教師”有償服務,公立學校的課外輔導卻仍停留在“自習室階段”。除了備受詬病的“家校通”算是勉強搭上了信息化的班車,為什么時間與精力都夠得上的各級學校,不肯在信息化教育中往前多走一步?試想,如果每個學校的優秀教師都能在網上義務為該校學生提供適度的在線輔導,家長和學生又何苦在千萬個培訓機構面前眼花繚亂而選擇困難?
有些市場,是學校不作為而拱手送出去的;有些開銷,是教育不擔責而令社會有價代償的。“在線教師”貴過網紅,該不該治理是一回事,最該教育主管部門反思的是:作為公共服務的教育,應該如何銜接“互聯網+”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服務?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堪比 互聯網 教師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