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常被提及,有經濟學者和教育界人士呼吁國家重視國民教育,提高人力資本的教育質量。實際上,在所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有個共同特點是重視教育,包括德國和日本。怎么評價教育對發展的影響,以及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
費爾普斯:大約在10年以前,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開始變成非常重要的議題。我最早寫過一篇論文《教育在國家生產效率中發揮的作用》。一個經濟體中,人們所獲得的理論知識,是形成的人力資本,就像廠房和設備一樣,是經濟中的有形資本。人類帶來的知識和態度,包括相互之間的信任形成一種社會資本。
在1961年,芝加哥大學有位教授撰寫了一篇論文,提到對化肥、藥品以及飛機等現有產品的使用,在很多經濟體中都已經成為一種常識,因為我們有國際知識的轉移。但是在不同的經濟體、不同的勞動力中,這種知識的普及程度在各個國家卻是大不相同的,在某些國家產出的增長大大超出要素的增長,也就是土地、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的增長。而人力資本的投資會超乎尋常增長。所以,人力資本的提升在一個國家越普遍,這個國家就會有更多的富裕人群。
理查德·威爾遜和我對教育和生產力之間的動態關系,有一個不同的想法。我們認為,在一個經濟體里一種新方法和一種新產品,創造的速度或使用采納的速度并不一致。在經濟體里,某些醫院擁有更高端的醫療程序或手術的程序,某個農場對于化肥使用可能比其他農場做得更好等,實際上在某一些公司的新做法、新實踐開始的時候,它的最佳實踐代表了行業最高水平,但這種最佳實踐傳播在經濟體中卻是非常緩慢的過程。因此,我們看到在一個行業中,或者在具體領域里,它的行業平均水平實際上要慢慢地才能跟上行業領先水平的企業步伐。
當然,一個國家行業平均的水平非常重要,由這種平均水平決定了整個國家資本生產力水平和勞動生產力水平,這就是全要素生產水平,決定了國家的平均工資水平。在這里,教育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威爾遜和我曾提出一個假設,如果一個國家人民的教育水平更高,那么它的最佳實踐傳播速度將會更快,也就是行業里平均水平的企業跟上最佳實踐領先企業的速度也會更快。教育能夠幫助工人、幫助企業獲得所需要的信息,使得進一步提高生產力。
如果這個經濟體的人力資本水平非常低,會使得最佳實踐的發展非常緩慢,包括所說的平均實踐,整個行業最佳實踐的發展也會比較緩慢。因此,結論就是,這個時候國家平均水平和平均實踐會越來越落后于世界領先國家,逐步地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也會跌回到較低的水平。當然,在當今世界要去采納各種新的方法和產品,也需要大家去掌握信息技術或信息通訊技術。
創新來自想眾象力和創造力
中國經濟時報:既然教育能夠提高生產力,那么對于企業家來說,就應該擁有行業的知識和創造力,來建設新的工廠,創造新的產品。你之前提到過,中國要繼續保持生產率和工資水平的快速增長,就必須加速自主創新。如何看待教育和創新之間的關系?
費爾普斯:我們經常認為企業家是建設者,企業家做的事情不太一樣,一般能高瞻遠矚地看待整個行業的態勢,有一雙慧眼識別出在這些行業中的機會,比如一些利用不足的資源、目前價格水平定得偏低的產品、公司能夠發現更好的生產方式等。擁有一個高等教育的水平能夠幫助企業家更好地了解、理解競爭對手公司在做什么,也能夠了解這個行業主要的推動力是什么。企業家需要對識別出的所謂的機會進行評估和相應的論證。我們覺得,在16世紀和17世紀時,有大量新大陸的發現、新的航海路線發現,當時很多企業家其實是從更高的教育水平中受益匪淺。
教育和創新是怎樣的關系?我們先來定義一下“創新”的概念。當一個企業家發現一個產品和資源在一個低于市場價格上的供應,可能利用機會和商機進行低買高賣,用法語詞叫做“套利”,這種稱為“創新”,是商業領域的新點子、新方法。而一個國家的自主創新,來自于這個國家商界人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到底教育是否能極大地助推創新?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有些課程能教授創新者在過去10年在創新領域所發生的事情,那肯定會對創新者有所幫助,包括在商學院上課的學生們。創業的失敗率是99%,也就是說成功率只有1%。企業家要了解,如果想要進行創新,就要做好失敗的準備。失敗是成功之母,也能夠帶來非常有價值的經驗。對于早期階段的投資者,他們可能更愿意投資給失敗過的企業家,而不是第一次創業的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一個創業公司在第二年所需要的資本要大大高于第一年所需要的資本,這給企業家警醒,創業企業家如果有相對高等的教育水平,也許成功的機會就會更高一點,這是中國對企業家研究之后得到的結論。創業的過程一定要是創業者所喜愛的。
創新者扮演著與眾不同的角色,想前人所未想,并能使創新為目標市場所采納。創新既需要想象力、創造力,也需要預見成功的洞察力。中國要實現高度的經濟活力,就必須確立現代價值觀的主流地位。有人說,中國人還不習慣于從群體中脫穎而出,比如很多大學畢業生希望獲得公務員類的穩定工作,而不愿意去產業界冒險。
在一個國家,一個良好的通才教育,可能比像商學院教授的課程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并不是說商學院教育不重要,通才教育能更好地推動創新及創業活動,能傳授給人們美好生活的理念,在探索、實踐、發現的過程中能夠帶來極大的滿足感。一般你有一個新點子、新創意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幸福。創新就是有關創造的事,讓年輕人更多了解這種美好生活,通過教育,激勵、鼓勵其將人生投入到創新創業的挑戰征程中。
中國經濟時報:在最近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年會上,馬云與扎克伯格關于創新與創業展開一場對話。馬云說:“東方代表的是智慧,西方代表的是知識,只有能結合東西方的人才能贏。傳遞健康的價值觀更有意義。”而扎克伯格說,“年輕人要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產品,有了想法再成立公司,而不是開辦公司去賺錢。”請問如何看待當前的創業創新教育?應該有哪些突破、嘗試與改變?
王方華:中國商學院的創業教育都在做,但國內有相當數量的商學院,對于是否開展創業教育持保留態度,甚至是否定的。“創業能教育嗎?”“創業還用學嗎?”“研究型大學不應該搞創業”……這是社會上流傳的說法。
我認為,現在商學院的創業教育有四種:第一種是真說真干。比如南開大學商學院,把研究推到了國際同等水平。創業不僅是教育問題,還是制度化的問題。新華都商學院把創業創新作為立本,現在本科、MBA、EMBA、DBA全系不僅說而且做,就不怕失敗。如果商學院不能解決學生就業、學生創業的問題,商學院就走不遠。現在有些商學院的創業教育也在做,但沒有做到實處。還有些商學院多說少做。
創業教育這條路的探索主要體現在MBA。安泰經管實踐MBA里面有創業課程、創業計劃書、創業大賽。MBA誕生的第一天是在哈佛大學,實際上是用愛的教育培養職業管理者,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和理性分析的規律。創業需要特殊的才能,比如特殊嗅覺、碰到困難有頑強意志堅持、找到別人想不到的辦法去解決,等等,這些知識和能力是現有MBA教育所欠缺的。但是,現有MBA可以用創業MBA的形式,在課程形式里加一些創業的要素、創業的教育內容,讓其創業時在系統MBA知識基礎上,有一些創業的理念和方法。
對于如何開展商學院的創業教育,首先要營造氛圍。如果商學院在創業教育里能夠幫助企業進步,我們的地位就提升了。商學院主動和工科、理科對接,營造氛圍。其次體制上也要有所突破,我呼吁設立創業的專業碩士學位,因為創業者需要,市場就有需求。創業者碩士可以為創業中的中介機構培養專業人才,比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
比如在MBA讀書的話,可以以股份換學費,這是機制上的創新。專門有基金幫你付學費,你創業成功把創業企業股份還回來,創業不成功基金也支持你。安泰學院就成立了2000萬元的創業基金。創業教育要真正走出一條路,核心問題還要解決師資,要請一批創業家、投資家或企業家參與進來。
張玉利:我個人覺得創業教育至少包括兩大功能:先是推動、幫扶創業者,包括大學生的創業,更主要是推動高校教育改革。國家提出“雙創”,一方面讓大眾和草根創業,政府實施簡政放權。但目前來看,我們國家在推動教育改革中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
2000年美國一位教授曾發表文章《創業是一個獨特領域》,比較了創業研究和戰略研究的差異:創業要解釋的遠遠大于績效,而戰略重點討論績效差異的成因。創業很多時候沒有財務績效,所以銀行不愿意給創業者融資。創業研究不一定要有企業作為分析對象,因為企業還沒有創建。戰略關注的是績效,創業關注的是選擇,要在不確定和資源稀缺的環境下作抉擇。戰略關注的是競爭優勢,創業關注的是機會。創業可能很多不是關注戰略性的活動。
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作為一門學科的話,強化管理學科的特征是管理學科延伸,而管理學科是藝術,更是實踐。2015年吉林大學舉辦了“互聯網+”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開設了創意競賽,其中創意實踐競賽必須要有注冊公司一年以上經營經歷。以前我們創業計劃大賽更多是經營創業計劃大賽,拿了獎并沒有人投資,創意競賽更有趣。南開大學做眾創空間,有一個項目幫助山西農民賣棗的夢想成真。有位2013級的本科生,一夜賣棗的訂單是1000萬元,幫助農民解決了棗賣不出去的問題,這也是社會公益。
傳統教育是做什么?我們是在教室。而創業更多需要一個思想碰撞的地方。它不是記筆記,而是要采取行動。一位環科系的本科生曾經問:“創業可教嗎?”我認為答案一定是可以的,但教學方法一定不是教室的模式。
我們現在為什么要推動教育改革?因為體制內不如體制外做得好。創業沒有誰天生都會,一定是在不斷試錯中,《精益創業》這本書和方法論告訴大家,怎么以最低成本試錯。盡管我們幫助不了成功,但低成本失敗不僅節約降低創業資本,還節約資源。“考試成績論英雄”的時代一定不利于創業者,也是不公平的。
我們要去培養訓練創業創新的思維和認知。如果大學把實驗室開放,可能本身就是很好的眾創空間,有設計可以隨時發通知招聘實習,大學生會有很強的創意。大學生的優勢是年輕可以去試,我們要“激情創業、理性行動”,在自己可以承擔損失的前提下,大膽創新和探索,還可以廣泛借鑒軍事學、醫學、體育、藝術的方法。
創業者一定要有社交的需求。這使得老師需要接受挑戰,要從傳道、授業、解惑轉換到教練身份,需要廣泛的學習,一定是和市場社會結合的。現在有些藝術類學校反而很好,原因是它的雕塑和課題直接接觸產品和市場。
何志毅:我們研究過美國百強商學院,設立創業創新學科的有60多家,辦碩士教育的有幾家。美國經濟繁榮、創業繁榮和創業教育是成正比的關系。我在大國企里做過,也在創業企業里做過,感受很深刻。創業者很孤獨,天塌下來都要頂著,創業者永遠處在變化的環境中,因而,創業者更需要有人來教育、輔助、支持。
斯坦福模式根據創業者所應具備的知識構建體系,創業者重點應具備五類知識:領導力、市場營銷、戰略、人力資源、投融資。其他還包括創業戰略學、創業市場學、創業營銷學等。正如費爾普斯教授所說的那樣,我們應該重視人文底蘊,真的走得遠的企業家都是有責任心的人、有人文情懷的人。
一個民族和國家真正大繁榮不是由于某一項技術革命革新而造成的,應該是由大眾創業而造成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培育民族的創業精神,創業精神就是敢于探索不怕失敗的精神。
■資料鏈接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業創新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從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提升人力資本素質,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教育的目的必須要有社會擔當。有很多學生想成為企業家,畢業以后創業,然后改變世界、賺錢。耶魯大學就鼓勵學生找解決的問題,如何進行團隊合作,怎樣通過人文的學習,把知識放在一起,然后提高自己的創造性。人文的教育可以打造更好的企業家,它可以提供一些有紀律性的規矩,同時實現創新。高等教育的力量并不一定只在于技術方面,人文教育重在即興發揮、創新、合成及團隊合作。中國教育體系要進行創新,必須解決課堂文化的問題,中國文化是尊重老師,老師在教,學生坐在那聽。能夠培養創新、能夠著眼未來的課堂是交互型的,而不是被動的單向知識傳遞的課堂,學生和老師可以就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
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創新型人才是國家、社會發展最重要和寶貴的資源。創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專業素養、原創精神以及求真的渴望,或者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不滿足感。我們的大學在教育理念上應當把真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辦學的最高目標。給大學更多的自主權,讓大學依法辦學。并且加大對教學的經費投入,全社會營造一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還要徹底改革高考制度,特別是研究生的選拔制度,研究生的選拔不應該是以考試為主。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蓋睿特:校園里的創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想里有創新的精神,這是一個人終身受益的東西。高等教育在未來5年至10年里最大的增長點,不只是學歷教育,終身教育應該是重點,或者叫做進修教育或在職培訓,因為世界在快速變化著,有很多信息都需要進行終身學習,這應該成為大學的重要方面。沃頓學院在非學歷教育方面的內涵會擴大。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創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創造力。創造力可分解為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培養具有創造力三要素的人才先要改革教育模式。當教育要激勵創造性精神時,就不應該打擊標新立異,而要鼓勵勇敢。當教育鼓勵創造性思維時,就不應該反對胡思亂想,而要鼓勵想象力、鼓勵批判性思考。當教育要關注創造性能力時,就不應僅僅灌輸知識,不管這些知識有多么前沿、多么基礎、多么全面,而要注重能力培養。有利于創造力教育最佳模式的條件很清楚,就是自由、寬松、容忍的教育環境。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梅麗特·杰諾:我所在的學院希望成為全球的機構,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教育,如何去影響全球的思維。創新需要各個學科之間的合作來應對全球的挑戰,這并不容易做到,既要把每個學科做好,同時要跨學科交流,如何平衡好并不容易。大學可以讓全球不同的機構結合在一起,包括學者、非政府組織、思想家等,這是全球的教育者應該做到的。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