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如何實現精準扶貧是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作為“十三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過去,一些地方對扶貧投入力度不小,但成效卻不大,主要原因是扶貧方式過于粗放,特別是只注重通過送錢送物改善短期物質生活,沒有在根本上形成消除貧困的長效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實施精準扶貧,從根本上拔掉貧困地區的窮根,關鍵要靠教育。
如何在精準扶貧中更好地發揮教育的根本作用?首先,要統籌財力、精準支援,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規模效應,讓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集中到師資力量相對雄厚的城鎮接受義務教育。師資力量極其薄弱是貧困山區教育事業最大的軟肋,有的農村雖然修建了漂亮的教室校舍,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招不到優秀教師,教學質量偏低與生源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有的農村校舍甚至趨于荒廢。人才流動自有其規律,與其寄希望于優秀人才扎根農村,不如順應市場規律,把城鎮相對優質的教育資源做大做強,通過財政補助構建貧困農村家庭孩子在城鎮免費入學、免費交通、生活補貼的援助體系,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免費到城鎮更好的環境中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其次,要通過精準到戶的定向補助,免除貧困家庭送子女到城鎮接受教育的后顧之憂,讓父母愿意送孩子上學,在偏遠山村形成崇學尚教的社會風氣。政府可在免除貧困家庭子女入學費用的基礎上,設立專門基金對送子女入學的家庭進行額外的補貼和獎勵,讓父母有意愿、有動力送子女入學,保障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完整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力爭接受高等教育。讓接受良好教育的子女反過來影響父母的觀念,逐步改變陳規陋習,鏟除貧困代際傳遞的文化土壤。
再其次,要完善教育體系,讓接受各個層次教育的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找到就業出路,真正讓教育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讓貧困山區的孩子享受到城鎮優質的初等教育資源,在實現初等教育高標準、全覆蓋的基礎上,對于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免除高中階段學雜費,鼓勵其專心學習,進一步考入大學深造,并對考入大學的貧困學生開展追蹤資助。同時,讓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都能免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使其掌握一技之長,具備將來成為技術工人的條件。
孩子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精準扶貧,應從教育開始發力。把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為貧困家庭積蓄人力資本,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