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遷子女流入地的“減負計”
|
||
據統計,2001年至2015年,東莞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非戶籍)的在校生人數由不足10萬人劇增至75.65萬人,翻了7倍多,數量超過了北上廣深,居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東莞隨遷子女的數量還在以每年約3萬人的速度增長,當地估算每年需新建四五十所學校,地方財政投入將超過70億,面對缺錢缺地的難題,讓我們一起聽聽東莞市教育局局長怎么說。 ——編者 在全國人口流動的版圖中,東莞一直扮演著人口流入地的角色。這對教育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從2001年開始,東莞市隨遷子女學生數量一直呈爆炸式增長。2015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校生達75.65萬人,超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為全國之最,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81.52%。而在2001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校生只有9.94萬人。這樣的巨大變化,給我們的教育發展帶來了極大挑戰。 去年兩項投入超30億 這些年,我們以積極、穩妥為原則,努力讓隨遷子女接受更好的義務教育。首先,堅持公民辦兩條腿走路,逐步增加學位供給。推動公辦學校挖潛擴容,從2012年起,將“增加隨遷子女積分入學學位供給”納入東莞市政府為民辦“十件實事”,按每年遞增10%的比例增加積分入學學位供給。同時鼓勵民間資本興辦教育,并采取扶持、規范、提升措施,不斷提升民辦學校辦學水平。另外,實行陽光招生,建立科學、長效招生機制。 為公平、有效解決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2009年,我市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采取積分制辦法,按照“統籌協調、總量控制、分區排名”的原則,根據隨遷子女父母在莞工作、居住年限、社保、稅收、創新成果、學歷等多方面項目進行積分,從高分到低分錄取隨遷子女到公辦學校就讀。 此后,我市根據每年實際執行情況,對積分制入學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完善。我們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對在公辦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實行與戶籍學生同等的免費義務教育待遇;對在民辦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給予財政補助。2015年,我市在這兩方面的經費支出超過30億元。 有人說,2000年以前,東莞市隨遷子女學生基本都在公辦學校就讀。而到2015年,隨遷子女占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卻在下降。 真實的情況是,去年,我們全市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有17.56萬名隨遷子女在校生,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的人數一直逐年增長。只是因為這十幾年來進入東莞市就讀的隨遷子女學生年均增長量是4萬多人,增加了分母,顯得比例下降了。為解決好每一個隨遷子女入學問題,我們一直在努力。 地方承載力終究有上限 雖然這些措施產生了一定成效,也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和理解,但我仍然感覺任重道遠,并有些擔憂。一來我市隨遷子女教育公共服務水平仍有待提升。二來一個地方的教育承載能力終究是有上限的。隨遷子女學生基數大、增速快、流動性大,給我市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帶來了嚴峻挑戰。我們估算了下,如將目前在民辦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學生全部納入公辦學校解決,我市每年還需增加投入約77億元。 如按每年增加3萬名學生,每所學校1000名學生,按縣一級小學標準建設新學校計算,我市每年需提供建校用地900畝。這些地從何而來?而目前我市民辦學校的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總體上與公辦學校存在差距,也是不容回避的現實。 近年來,國家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這個問題,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2015年11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明確提出從2016年1月1日起,建立起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此次《通知》實現了城鄉統一“兩免一補”政策、統一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經費分擔機制的“三個統一”,并體現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錢隨人走”的基本精神,這對我們是一個支持。 東莞市的隨遷子女教育問題非常特殊,沒有其他地市的現成經驗可以借鑒。我們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帶著問題探索。在總結探索經驗,以及開展大量調研、預判的基礎上,我市進一步提出了“打造東莞慧教育”的“十三五”發展戰略,接下來將始終把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分階段、多途徑穩步擴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覆蓋范圍,分檔次逐步實現與戶籍人口同等教育待遇。 用好民辦教育與慕課資源 雖然面臨種種難題,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里,我們計劃從五個方面采取措施: 進一步優化積分制入學政策。以“建立與居住年限相掛鉤享受基礎公共服務機制”為導向,完善積分入學政策,進一步整合優化積分項目,簡化辦理流程。 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創新經費分擔模式,為提高隨遷子女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提供有力的經費保障。 提升民辦學校辦學水平。加大對民辦學校的政策、資金扶持,加大民辦學校教師培訓力度,積極推進公辦和民辦學校結對幫扶,促進民辦學校更新觀念,規范學校管理,改革教育教學。 全面實施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擴大積分學位供給,逐步擴大隨遷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規模。 大力推進慕課教育改革。著力構建慕課教育公共應用體系,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開展民辦學校教育信息化專項建設,加大對其優質資源共享支持力度,以互聯網+教育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在全市公辦、民辦學校之間實現共建、共享、共用,讓在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接受更為優質的教育。 在這些措施中,提升民辦學校教育質量和開展慕課教育改革,應該是最關鍵的兩步棋。民辦教育質量提升了,政府購買的民辦學校學位才會受歡迎,在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家長才能滿意。而互聯網+代表了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促進民辦學校教育質量,以及全市教育水平整體、快速提升的有力手段,也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 |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流入地 子女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