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公益調查顯示,盡管隨遷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達83.2%,但孩子與父母的親密程度不盡如人意,僅有45.8%的人表示與父母關系密切,只有46.9%的家長每天和學生有交流,31.3%的家長和孩子幾乎“零交流”。對于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方面,學生的主動性不高,僅有7.7%的學生表示會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一個典型的實例是,一名隨遷子女在跟隨來貴陽打工的父母同住5年后,不僅沒有太多快樂,而是行為愈發怪異。
很明顯,隨父母一同生活的孩子越來越多,隨遷子女與父母長時間分離的情況在不斷減少。但是,隨遷子女在生活和學習中面臨和出現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心理健康、情緒健康等,仍然比較突出。孩子不愿與父母交流,在家中缺乏快樂,在學校缺乏活力等現象和問題,可能與家庭經濟條件有關,但影響因素絕不僅僅是這個。因為很多城市居民家庭的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些問題。
這表明,當基本的政策性問題解決后,影響隨遷子女健康成長的深層次問題就顯現出來,針對他們的救助保護與關愛工作還需更進一步,做到更加精準和精細。對此,筆者認為,應在以下兩方面精準發力。一方面是在幫助和關愛留守兒童的家庭上精準發力。這方面的工作目標是為隨遷子女創造一個更加快樂和適合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關鍵環節是引導隨遷子女的父母做出力所能及的改變。孩子的心理往往受到父母心態和生活狀態的影響。因此,幫助父母樹立積極的心態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心態,就是要幫助他們學會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給孩子想說就說的權利、自由和機會。還要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傾聽孩子,成為孩子的知音,特別是那些比較沉默寡言的父母,更應讓孩子多說,父母多聽。另外,還要幫助他們在孩子面前盡量做個有趣味的成人,引導他們與孩子快樂相處。
另一方面是在社會支持和關愛上精準發力。這方面的核心目標是為每個需要幫助的隨遷子女及其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差異化的服務。關鍵是提供的服務在精準的基礎上做到精細化。在為隨遷子女提供社會支持和關愛方面,應努力做到專業性、系統性和持續性。無論是隨遷子女的輔導、其父母的指導,還是其家庭的整體幫助方案,都需要有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由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來負責。影響隨遷子女心理發展的因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對他們及其家庭的干預必須是系統的,相關工作應盡量避免片面性和隨意性,還需持續跟進。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子女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