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智,治貧必治愚”,兩會期間,教育扶貧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由于缺乏良好教育,一些貧困地區人口普遍存在“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狀況。代表、委員紛紛表示,要想拔掉“窮根”,就得下活教育扶貧一盤棋,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長。
切實采取措施,讓流失的孩子重返校園
盡管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某教學點的情況,依然不時在廣西大學校長趙艷林委員的腦海中閃現。
那里的教學狀況令趙艷林揪心,因為教師稀缺,一個班里坐著幾個年級的學生,老師給這個年級講幾分鐘,再給那個年級講幾分鐘。
“如果孩子從小沒有接受教育,長大后想做點什么都不懂該怎么做。所以要想扶貧,必須先扶智。”從教學點歸來,趙艷林感慨萬千。
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代表也為有些地方“越窮越不重視教育、越不重視教育越窮”的惡性循環發愁。“我曾跟隨檢查組到地方調研,到學校一看,熱熱鬧鬧、書聲瑯瑯。可是非調研時間,我再去看,學校就冷清了許多。”細心的李建保在周圍一轉,發現了不少孩子。“你們怎么不去上課呢?”李建保問。孩子們說:“有人來檢查,我們就趕快回學校,檢查組一走,我們就放假了。”李建保認為,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強制性的措施讓這些孩子重返校園。
“在我看來,教學條件差、學生流失等嚴重影響了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安徽省績溪縣臨溪鎮臨溪村黨總支書記姚民和代表深有感觸地表示。
“各項精準扶貧措施當中最關乎未來的就是教育扶貧。”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代表說。
改善教學環境,培育一支穩定的師資隊伍
要想進行教育扶貧,先得摸清楚貧困地區的教育狀況。劉希婭就曾在重慶偏遠區縣和其他省市的貧困地區做過深入調研。
“我認為貧困地區的教育窘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劉希婭分析,一是辦學的硬件欠缺,有些學校雖然解決了校舍問題,但缺乏多功能教室、信息化教學設備,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教師的辦公環境都不夠好;二是對教師隊伍培訓不夠,有些貧困地區的老師十幾年都沒有外出學習過,幾十年按照一套辦法教學;三是教育理念和思想落后,還停留在“考試就是指揮棒”“分數衡量一切”的階段,忽視了素質教育,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姚民和看來,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上不去,關鍵是師資不行。“我們那里有一句話說‘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可見農村對教育并非不重視。但鄉村教師流失的情況屢見不鮮,縣里好一點的老師都跑到城里去了,名牌大學畢業生又不愿意到小縣城來。”姚民和感到痛心,“因此,改善教學環境、打造一支穩定的高素質農村教師隊伍,是農村中小學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李建保分析說,一些家庭的貧困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比如天災、家庭成員喪失勞動力、因病致貧、缺少勞動技能等。教育是幫助人脫貧的,但如果教育開銷太大,也有可能導致家庭陷入貧困。“貧困地區,一個家庭的年收入也就萬把塊錢,父母含辛茹苦,只能供一個小孩讀書。”李建保說,“因此,教育扶貧也要精準,要對貧困群體進行細分,對癥下藥。”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教育扶貧如何精準發力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