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一個老話題。”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公司首席技能培訓師曹晶代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不斷地重復道,“但這又是一個一直缺乏制度約束和引導、急需解決的問題。”
不僅僅是曹晶,包括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委員、天津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委員等在內的許多代表委員都注意到了“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紛紛提出加強校企合作的相關提案或建議。
其實早在2010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一次工作會議上就指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致命弱點是校企合作。為了推進校企合作,教育部在2015年更是專門印發文件,要求推動1000多個職教集團(覆蓋60%以上的職業院校,參與企業近3萬家)進一步加強建設、拓展功能。
那么,校企合作究竟存在什么問題?《工人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普遍存在:法律法規不完善、企業內生動力不足、校企合作“兩張皮”等問題。
法律法規不完善,成校企合作最大攔路虎
在校企合作具有典型代表的德國,現代學徒制被看成德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和國家崛起的“秘密武器”。多年來,無論學界還是業界都提出要學習“德國經驗”,但是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委員發現,現在制約校企合作的最主要因素還在于國家尚未出臺專門法律法規,各省、區、市也普遍缺乏相應扶持制度。
鐘秉林的觀點也得到了眾多企業的認可。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做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被調查的135個企業中有70%認為法律法規不完善,是影響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由于缺乏政策的具體措施,校企合作無法制度化、規范化,只能依靠人為維持。
由于企業、行業等參與辦學的權責利沒有法律明文界定,具體政策缺乏吸引力、可操作性,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校企合作往往成為學校方面的“單相思”。
曹晶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學校一頭熱,企業一頭涼的現象長期存在。”他從企業效率和學生安全兩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一方面是擔心學生到工廠學習會影響產量,造成廢品損失。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參與校企合作不僅意味著降低生產效率,還要增加企業管理成本,如果沒有政府激勵和法規約束,它們往往會選擇趨利避害。
另一方面是如果學生實習期間發生安全事故,很難處理。這一點在王文槿的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65%的被調查企業提出,目前對實習生的安全問題沒有一定的措施保障,“如實習生的意外保險費,有的是學校交,有的是企業交,有的沒交。”
許多企業不愿意參與校企合作,而已有的校企合作大多難以擺脫“兩張皮”的尷尬。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都與企業的需求脫節,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沒有形成。“校企合作淪為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甚至退化為短視的功利性資助。”
對于院校專業設置脫節這一點,2015年從福建一所高職院校的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畢業的吳杰深有感觸。他對《工人日報》記者坦言,“學校里學的東西,在實際工作中,基本沒怎么用到。”而且學校學的東西很多都大大滯后于企業的現實,他舉例說,有一門兩個學分的精工課要求“我們手工制作一些小錘子、小螺絲,可是現在的汽車維修已經用芯片來組裝這些東西,手工的東西根本沒必要。”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挑子 怪圈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