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問過這一問題。古有孔子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外有法國盧梭認為,教育就是要順從兒童的天性,從幼兒開始就對他們進行純粹自然主義的教育。昨天是開學第一天,海都報《教育周刊》,特別邀請了福州市教育局局長和十位校長,分享他們心中的“教育是什么”,希望對所有老師、家長、學生有所啟發: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細膩,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引領,教育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永恒……正如陶行知前輩所說,“真的教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性情,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福州三中校長
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標和歸宿。
愛因斯坦曾說:“使學生成為人格健全、個性和諧的人,而不是‘專家’,應始終成為學校的目標。”一所學校的教育成功與否,不能只關注眼前,而應關注學生未來的終身發展,其中就包括學生能不能幸福地生活,能不能成長為自覺的終身學習者。
福州三中的辦學理念是“以人為本,以誠為先,實現可持續發展”,先進的辦學理念已經化為三中教師春風化雨的教書育人行動,蘊含著豐富的幸福教育元素。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崇高事業。從福州文脈三坊七巷走出的著名作家冰心先生曾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是人性的基石,愛是生命的甘霖,愛是教育的靈魂……
祝福州三中學子——“勵志榕樹下,篤學西湖畔,力行天地間”。
福州市教育局局長
教育,向幸福出發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是人之天性,教育最本真的意義應源于這一人之天性。撩開裹挾在教育身上的層層面紗,教育的本質功能應該是培養人們理解幸福,追求幸福,引領人們邁向幸福之境。
以人為本的教育,就要尊重人生每一個階段的幸福,不能拿學生的青春賭明天。當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努力學習、勤奮學習永遠是需要倡導的,但要建立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之上。
要改進考試評價機制,考試要為師生科學、寬松、幸福的教與學創造空間、留有余地,要為教育教學發揮科學的指揮引導作用。教師應該更加注重提高教學效率,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如果語文教師能夠像沈從文先生那樣,課堂上讓學生與自己一道以欣賞者的姿態,真正進入課文意境,去領略、感受、體味;如果理科教師能夠把書本的抽象科學知識引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親身經歷,主動思考、實踐、創造……我想,這樣的課堂就是在生成幸福。
幸福教育的主體應該有教師,應該讓播種幸福的人幸福起來。教師要成為教育事業的主人,首先要成為學校的主人,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要真正做到尊重教師,凸顯教師的主人翁地位,讓每一位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實現自我價值,體驗職業成就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應拒絕轟轟烈烈、風風火火,教育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教育多一分理解與寬容,對教育規律多一分敬畏和尊重,教育也會因此而幸福。
既要外部鞭策又要內化激勵
福州一中校長
我國甲骨文中,“教”、“育”二字分別寫作;在西方,“教育”一詞源自拉丁語“educare”(由動詞“educěre”轉化而來)。
“教”的甲骨文是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它的左下方寓意一個孩子,左上方兩個叉是算籌,一種計數工具,右邊是一個人手執鞭子的形象。“教”即是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為外部施力;“育”的甲骨文,像一位婦女正在生育之狀,下方是孩子出生的姿勢,頭朝下,三點水為羊水,為婦女順產,意味“引出”,重在內在的力量。
西方的“教育”一詞源于拉丁語“educare”。
educare是個名詞,它由動詞educre(拉丁文)轉化而來,由詞綴e與ducěre組成。e在拉丁語中有“出”的意思,ducěre有“引”的意思,educěre作為一個合成詞,便含有“引出”、“導出”的意思。
中國把教育定位于外在力量的“上所施下所效”與內在力量的“引出”,而西方的教育定位只是單純依靠“引導”,這對中西方教育的走向產生了不同影響。
我希望一中的老師們首先要明白中西方關于“教育”本義的差異,進而實施正確的教育手段。既有外部施加的力量,有鞭策,又有內化,通過激發學生內驅力使之產生學習的興趣與愛好,這是對新一代教師的期待。
培養學生明辨事理大愛胸襟
福建師大附中校長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說:“在悠閑中致力于善的綻放,是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學校就是為此而存在的。創造新的一代,改變這種完全被謀生所占據的社會結構,是教師的責任。這樣的教育就是一種神圣的活動。”
教育是師生“生命在場”、共同成長的人生歷程,因而學校理應成為教育智慧的陽光灑滿師生心田的詩意的棲居和樂園;應該在以人為本、“潤物無聲”的細膩,優雅的教育過程中,激發人的潛能,彰顯人的個性,從而提高人的生命品質。歸根結底,學校教育不應是“批量化生產”只會讀書、只會做題、只會考試的“機器”;而應該著眼于培養能明辨事理、有大愛胸襟、敢于擔當、心智健全,既全面發展又學有所長,并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合格的社會公民。
發掘學生潛能實現自我教育
福州八中校長
教育起于教學,止于育人。其根本是立德樹人,是培育人生成長的DNA。
學校的教育就是通過設置課程,鼓勵學生“樂于體驗,多元發展”,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讓他們不斷發現自我內在潛能,不斷實現自我教育。
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目的,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者,都希望他們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將來可以創造美好的生活,或許還希望他們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
教師的工作要善于鼓勵學生。始終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教師要給學生以自信,使其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
好的教育從尊重學生開始,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保持學習的興趣。好的教育更是教師在傳授知識中,教會學生掌握是非判斷能力,懂得良知,形成做人的優秀品格。好的教育讓學生“慕名而來,終身懷念”。福州八中正朝著這樣的目標前進。
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學校教育是生活、創新、喚醒、發現
學校教育應該是生活,是創新。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使人成為社會需要的好公民,得以適應社會的存在。教育是促進個人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需要。現實的社會生活是教育內容的重要源頭。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他們發散式地思考,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還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敢于發表意見、敢于質疑問難的寬松環境。創新的火花只有在一個暢所欲言的、寬松自由的環境中通過相互的碰撞才能迸發出來。
學校教育應該是喚醒,是發現。喚醒學生的積極性,上進心;它是一種關愛,一種期待;它是一種發現,它要發現學生心靈的火花,使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大火。要讓學生在和諧開放的學校環境中,不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不斷發揮潛能,努力開拓創新。
福建省福州實驗小學校長
教育就是“學道、體道、悟道、得道”
這里的“道”,是中國哲學中最高的范圍,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客觀運動規律和軌跡,表示“終極真理”。道生萬物,道于萬事萬物中,以百態存于自然。
“道”這個字包含無數法則,是一種社會性的意識,是人們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所以我們不但要學習體會,還要不停地體悟升華,尋找生命的本源,成就永恒。教育,就是這一過程最好的詮釋。
有人把教育比作馬拉松,起跑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運動員在跑步過程中動作的規范協調性,以及耐力是否持久。同理,在當下信息時代,師者,在傳道授業解惑時,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在成長道路上,領會“自律與創造力、競爭與合作、激情與堅韌、個性張揚與謙遜”這四對詞匯的關系,在終身學習的道路上,去迎接自己的鮮花和獎杯。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校長
教育,是讓孩子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俯首是秋,仰首是春。當了25年老師的我,經常在追問——教育是什么?
縱觀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的論著,從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蔡元培、晏陽初、陶行知,到蘇格拉底、夸美紐斯、盧梭、蒙臺梭利、馬斯洛、蘇霍姆林斯基、杜威……在這些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思考著教育的本意。殊途同歸,教育——讓人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盡管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父母“獨一無二”的“禮物”,但“禮物”有差別,作用有不同。身為教師要認同差異,悅納差異,無限相信“愛”的力量,不斷喚醒、鼓舞和激勵,不斷成全孩子,在保護孩子個性的同時,讓孩子們真正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提升自己,讓他們從一個自然人成為一個社會人,不斷自我學習修正,傳承人類的文明之火,生生不息。
月圓是畫,月缺是詩。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天使讓我們的教育變得可愛!
福州屏東中學校長
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怎樣理解教育,就會擁有怎樣的教育。我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教育必須在人與社會持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實際上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要啟迪心智、修正偏差,使孩子富有良知、責任,培養學生真善美的品質,培養公民意識和創造精神。
教育要摒棄鑄造考試“機器”,不僅要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與訓練,還要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培養孩子對科學和人文的興趣,進而發展為對某學科、某領域的愛好和向往;更應有思維的啟迪和人生價值的引導,讓每個學生具備把握幸福人生和推動社會進步的追求和能力。
在現有評價機制下,我認為,要盡可能為孩子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特色化的課程選擇,讓學生在不斷選擇和嘗試中,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我堅信:給孩子打開一扇扇窗,孩子們便會還給我們一個個精彩的人生。
福州延安中學校長
天天向“善”,教育成也
《說文解字》曰:“教”,“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教子使作善也”。這就是說,師者以身作則,育人為善是為教育。所以,教育不止于知識的傳播,更是智慧的喚醒、習慣的培養、品質的磨礪。教育要造就一個人,一個“善”人——他不僅是一個快樂、充實、冰雪智慧的人,也是一個細致、耐
心、善于探索的人,更是一個上進、堅韌、永不言棄的人。遠離抱怨,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清醒去自我審視;遠離惰性,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來自我要求;遠離自滿,以“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恒心去自我超越。天天向“善”,則教育成也。
福州華倫中學校長
教育即喚醒,是“上行下效”
教育:教育即喚醒,是“上行下效”。
成長:董事長、校長、段長……都不如“成長”。人生除了成長,一無所有!教育團隊的成長,決定了學校未來的發展。華倫中學特別注重老師和家長的成長,因為成長,華倫的老師與眾不同,華倫的家長很優秀。
歡喜:學生是為快樂而來的,所以首先一定要讓孩子喜歡來學校。華倫的老師愛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就歡喜,就喜歡來學校。開學第一天,校領導和年段長站在門口鞠躬迎接師生到校,大家就很歡喜。
成績:學校沒有成績不行,只追求成績很苦。教育的對象是人,把人“服務”好了,成績是自然而然的。就像一棵樹,樹根、樹干是健康的,花葉果實自然好。華倫人注重“生命”教育,注重“孝道”與“師道”的傳承。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性情 內心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