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在北京的蘭州人吃到家鄉的美味
北京雍和宮大街185號,這是蘭州馬三洋芋片來到北京后的地址。吃貨根據地、蘭州印象,這是小小的洋芋片駐扎北京后,王勇給貼上的標簽,并赫然寫在了門面的墻上。
王勇,蘭州人,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曾熱愛音樂的他,出國幾年,回國后從事金融行業。有一天,他心血來潮,為了滿足在北京的蘭州吃貨們的要求,在北京開了馬三洋芋片的首個店鋪。
原材料從家鄉進貨保證“原汁原味”
采訪這一天,記者并沒有事先聯系王勇,只是聽說在雍和宮附近有一家馬三洋芋片。我們就用雙腳尺量,在大街上仔細尋找,當看到“馬三洋芋片”的黃色店面時,激動不已。同樣,在偌大的北京,家鄉記者的突然造訪,也讓王勇驚奇和激動。
“馬三洋芋片是蘭州人的記憶。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在學校門口吃,在小店里吃,那種味道滿滿都是溫暖的回憶。”王勇說。當我們走進店里,一進門就能聞到熟悉的味道,店里懸掛著中山橋、黃河母親、蘭州水車等一些經典照片。門口一面墻上全是“蘭州話”:佛佛子、滿福、木來、心疼、加起啥、加罷老,等等。
“原汁原味”,是馬三洋芋片從蘭州來到北京的首個硬要求。為了這個,除了新鮮蔬菜外,原材料大部分都從蘭州、定西發貨,光是土豆從定西發貨一年就要上千噸,還有寬粉、豆皮都從蘭州進貨,就連蘭州生產的“胡蘿卜素”也帶來了。為了保證味道純正,大廚也是從蘭州帶來的。王勇介紹,從去年10月份開業到現在,短短5個月,生意十分火爆,客人有80%是蘭州人,還有20%是外地人,大家反映都不錯。尤其是許多在北京的蘭州人,認為吃到了很正宗的馬三洋芋片,那是一種熟悉的家鄉味道。
重新喚起他們的家鄉味蕾記憶
在北京,有許多蘭州人。王勇說,自己加入了兩個蘭州人在北京的網絡群,一個800多人,主要以蘭州一中畢業的校友為主;另一個約一千多人,主要以西北師大的校友為主。群里校友的畢業年代跨度非常大,但大家依然有許多共同語言,有許多共同的記憶。其中,馬三洋芋片就是許多人共同的味蕾記憶。
“這兩個群里的校友們,都是在北京工作的蘭州人,各行各業都有,主要在餐飲、傳媒、服務業、IT行業、政府機關、互聯網、文化產業等。”王勇說,其中不泛有一些行業大咖。我們經常一起聚會,一起聊蘭州、聊共同的話題,說著久違的蘭州話,感覺特別親切。在聊天中,許多人感嘆來北京后吃不到馬三洋芋片了,認為很遺憾。在時機成熟后,我涉足餐飲業的第一個愿望就是把馬三洋芋片的店開到北京,讓在北京的蘭州人吃到家鄉的美味,重新喚起他們的家鄉味蕾記憶。
“除了吃,還想讓人們感受蘭州的風土人情”
在王勇的店里,不僅僅只有洋芋片、豆皮。看看菜單:洋芋片、豆皮、洋芋格格、麻辣粉、寬粉、臊子面、牛奶雞蛋醪糟、胡蘿卜汁……
“小品牌也可以做大,把蘭州更多的美食分享給首都人民、分享給天南地北的人。”王勇說,除了吃,還想讓人們感受蘭州的風土人情,感受蘭州人的純樸善良。記者注意到,在門口專門有一個區域,放置著整條的蘭州煙、大白兔奶糖、老玩具等。“蘭州煙可以隨便抽,大白兔奶糖可以隨便吃,老玩具是懷舊情結。通過這些小細節,在于向人們傳遞蘭州人的好客和豪爽。”
每一個離開家鄉的游子,走得越遠會越懷念家鄉。就如王勇說的,離開蘭州多年了,一直在關注蘭州的發展,蘭州到機場的城際快鐵通了,蘭州地鐵正在加快建設,“蘭州藍”更是讓蘭州揚眉吐氣……王勇一口氣羅列了一串,如同說自家的事情一樣清楚。“真誠的期盼我的家鄉蘭州越來越好,家鄉人民越來越幸福。”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蘭州 王勇 小伙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