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一則“教育部放大招,學位房可能白買了”的消息嚇到了不少家長。原因是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積極穩妥采取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到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多校劃片即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學校。公眾關注的是,該政策會否讓“拼爹”的學位房變成“坑爹”。(見2月23日《羊城晚報》)
原本只是一項義務教育政策的調整,即由現在普遍實行的“單校劃片”招生(一所學校對應某個地段,地段內各小區與學校是“一對一”的關系),調整為“積極穩妥采取多校劃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片區內熱點學校的招生名額,未能派位的學生仍就近入讀其他學校——由此卻衍生出了擲重金買下的學位房會不會因學位變成未知數而“坑爹”的問題。教育深度關聯了其它問題,實在不正常。
理論上,教育問題就該只是教育問題,教育政策的調整只關乎教育本身。奈何現實很糾結,由于教育資源的“貧富差距”,優質學位往往會受到若干其它因素的影響。盡管基礎教育階段的招生入學政策,近年來改革力度不斷加強,然而其并沒有像高考招生一樣建立起明確的“三年早知道”政策,導致每逢政策出現調整時,都難免引發其它社會問題。
讓單純談論教育成為一種可能,是社會公平和教育生態的良性表征。一方面需要基礎教育改革系統化,政策切換應遵循公開征求意見和早知道的原則;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必須從城鄉之間、城市不同區域之間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根本入手,排斥其它因素對入學招生的影響,實現法定的平等受教育權。從這個意義上說,采取多校劃片不過是權宜之策,還需提防隨機派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違法違規交易。
就像幾年前,《婚姻法解釋(三)》發布,其中關于夫妻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的界定,引發了一場“滿目皆是房子”的輿論大討論,圍繞房產界定怎樣趨利避害遠勝于對婚姻的溫情解讀。“只見房子,不見婚姻”式的律法討論,暴露出了“算計婚姻”與房地產市場畸形的雙重問題。這一次,“婚姻”被“教育”所置換,繼續聯袂房產問題引發社會焦慮,于其中個體而言,教育、學位房又何嘗不是被迫“算計”的呢?
在單校劃片、就近入學的政策下,諸多城市的學位房、學區房以令人瞠目的天價,表述著義務教育資源非均衡化布局的深層問題。由此引發一個問題:現在似乎很難能單純地談論教育了。說到教育,總無法擺脫戶籍、房產等深度關聯項,這顯然是種非正常狀態。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甘肅|蘭州|技校|技工|中專|大專|職業學校|職業技術|高級技工|甘肅中專|甘肅大專|定向招生|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