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明既是一部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發展史,又是一部蕩氣回腸、可歌可泣的奮斗史,還是一部源遠流長、宏偉壯觀的教育史。
自有炎黃子孫的繁衍生息,教育便與中華民族如影隨形,成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從古至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強國”等理念不斷推陳出新,教育推動中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1世紀人類進入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信息時代,教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它扎根到社會各個領域和環節,成為科技的先導、經濟的杠桿、改革創新的紐帶、現代化建設的依托、國際競爭的標桿……教育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祖國騰飛的引擎。
教育是文明的搖籃。人類文明是實踐的產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教育傳播著中國文化,延續著華夏文明,教育使文明在沖突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輝煌,成為中華民族繁榮、強大的精神支柱。
教育是國家富強的根基。“國民之智愚賢否,關國家之強弱盛衰”,當西方文明劇烈沖擊“天不變,道亦不變”幻想,當鴉片戰爭擊破“天朝上國”迷夢,無數愛國志士無不積極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致力于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教育要“三個面向”,中華民族拉開了教育強國的歷史大幕。“強國先強教”,黨中央始終堅持實施“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有力地促進了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動力。民族要振興,教育必先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自主創新,大力實施“211”“985”計劃,強調在航空、通信、計算機等高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要實現上述目標,教育是前提,科技是支撐,人才是關鍵,創新是核心,因為人才是教育培養出來的,科技是由人才掌握并運用的,創新是人才對現有科學和技術的突破。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只有創新的民族才能在科技前沿占領制高點,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帶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全面發展和根本變化,讓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創新和跨越,而科技之發達歸根結底在于教育,所以必須“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要想充分開發人力資源、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建成人力資源強國,必須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加強師資建設。只有“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才能成為文明的搖籃、國家富強的根基、民族振興的動力,教育才能成為祖國騰飛的引擎。只有教育的振興,才有民族的振興,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
要實現中國夢,首要是人才,關鍵是科技,根基是教育,教育將始終服務、服從于國家戰略和發展需求。面向新時代,教育將繼續扛起人文主義大旗,堅持法治中國的道路,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為實現世界一流教育的教育夢而努力奮斗。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根基 中國 徐立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