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部首批19個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區之一,湖北省武穴市將編制總量、崗位結構、教師身份、交流統籌和考核標準制定交到了政府手上,學校則相應地按需配編、設崗、聘用、擇優選派以及執行考評,讓教育資源科學地流動起來。僅今年,全市交流教師就達367人,其中骨干教師105人,交流校長42人?!?br />
集團化辦學的力量
集團化辦學,是武穴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一大招牌。全市成立了5個“一校制”教育集團,名校兼并弱校,教育集團內部資源實現高度共享?!?br />
一校制運行模式下,武穴實驗小學采取橫向聯合,通過校區之間教師的循環交流實現共贏。呂克儉是2004年第一批流動到實驗小學大橋分校的教師,并承擔了分校的教育教學研究。在他的帶領下,學校不僅開發了校本教材《經典誦讀》,還在每周二開設《閱讀指導課》,在學校社團新增了“詩詞興趣班”,班里的指導教師都師從呂克儉,并錄制視頻公開課供學生們學習?!?br />
在實驗小學有一道硬指標,本部校區和分校每年必須交流10名教師,人才引進的新教師必須先到分校鍛煉3年、本部再“缺一補一”。目前,本部校區已向分校輸出70名教師,而分校114名教師中的90%都到本部校區流動過,實現了“3年小循環、6年大循環”的全新教師管理格局?!?br />
從最初的不到500名學生,到如今的1800名學生,實驗小學大橋分校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以前從來沒有考慮過‘教育理想’什么的,就想著按時上班、下班,把學生安全送到家長手上。經歷交流輪崗后,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孩子們先成人再成才。”從普通教師成長為大橋分校管理者的蘇永紅回憶道,“交流輪崗后,我最大的變化是教育觀念改變了!”
名優經驗的快速輻射
4年前,鄰近的5個生源極少的教學點撤并為全新的武穴市師范附屬小學(下稱“武師附小”)官橋明德分校,成立了由武師附小副校長項文浩和其他4名骨干教師組成的校領導團隊。他們將附小的一整套辦學理念、體制、課堂模式直接移植過來,辦了一所在農村的附小。
項文浩的辦公桌上擺放著《武師附小管理制度匯編》,里邊的135條細則他已背得滾瓜爛熟。“從領導班子分工、崗位職責劃定、精細化管理方式,再具體到每門科目的教研活動安排,輻射理念,套用模式。”項文浩風趣地說,“我腦袋里裝的是武師附小管理的芯片!我來官橋明德分校的目標,就是要讓這里的孩子享受與城里本部校區孩子一樣的教育!”
同明德分校一樣,武師附小江林分校也是采用加盟集團的方式,將優質的學校管理方式移植過來,引起了學生“遷讀”熱,學校生源從不到百人直至增長為原先的6倍?!?br />
通過這種“一校制”管理,武穴市5個教育集團將成熟的辦學經驗快速傳播和復制,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也能讀名校?! ?br />
促城鄉教育一體化
2002年9月,時任武師附小副校長的涂玉霞,帶著8名教師來到大法寺鎮翟畈小學交流。當她拿著手繪的可見走上講臺講成語故事時,孩子們聽得入神了。要知道,在那個沒有多媒體的時代,每一幅動畫課件都要畫上一兩個小時?!?br />
當年,涂玉霞接手翟畈小學畢業班教數學,全班65名學生,有的連乘法口訣都記不全,還有4個“0”分。她對學生進行分類教學,當年期中全鎮六年級數學統考拿了第一名,期末考試更是實現了全班及格的目標。涂玉霞說:“教育不應該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村小的孩子也應該享受優質的教育。”正是這樣,武師附小對翟畈小學的援教從未間斷,她們每年選派5名教師組成團隊接力交流。
在“縣管校聘”新機制下,這樣的案例在武穴市已經形成新常態,全縣教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正在逐步實現。譬如,武穴實驗小學從以前的“粗放式支教”梅川石牛小學、刊江辦事處團山小學,升級到“包校支教”花橋鎮蘭杰小學,再到“點對點幫扶援教”梅川綠林教學點,優質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正在一間間鄉村教室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武穴 湖北 城鄉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