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泰斗童慶炳追悼會舉辦 莫言現(xiàn)身送別
6月18日上午9時,文藝學泰斗、北師大文學院教授童慶炳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當日,社會各界師友、學生來到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大廳為泰斗送行。據(jù)悉,北師大文學院教授童慶炳,6月14日下午6時許因心臟病突發(fā),病逝于北京,終年79歲。其門下弟子眾多,包括莫言、嚴歌苓、余華、劉震云、遲子建等,都曾得到過他的指導,其中莫言的碩士畢業(yè)論文,也是童慶炳老師指導過的。中新網(wǎng)記者 金碩 攝
中新網(wǎng)北京6月18日電(上官云) 18日上午,文藝學泰斗童慶炳追悼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辦,上千師生、親友前往送別,著名作家莫言亦出現(xiàn)在送別的人群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其弟子趙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童老師堪稱北師大文藝學的領軍人物,生前工作盡職盡責,是一位親切和善的長者。此外,記者看到,著名作家莫言也出現(xiàn)在送別的人群中。
惜別:上千人送別童慶炳 莫言現(xiàn)身悼念老師
6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但并未阻擋人們送別童慶炳的腳步。約上午8時30分許,中新網(wǎng)記者趕到八寶山,看到現(xiàn)場已有不少北京師范大學的師生排隊等候送別他們的童老師。一些同學手持鮮花,難掩悲戚神色,甚至有人當場落淚。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與一些追悼儀式不同,告別大廳外橫幅上寫著“童老師一路走好”幾個大字,兩側并沒有挽聯(lián)。路旁擺滿了師生、親友送來的花圈。廳內的大屏幕上則循環(huán)播放著童慶炳生前影像。
約8時50分,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戴著墨鏡出現(xiàn)在追悼儀式現(xiàn)場,身著白襯衫的他表情沉痛、嚴肅,簽完名字后沒有多說什么,便匆匆步入大廳,在休息室落座,準備參加吊念儀式。據(jù)工作人員介紹,莫言等一批作家曾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lián)合開辦的作家研究生班,童慶炳曾指導過莫言的碩士畢業(yè)論文,此次莫言應該是特地來送別老師。
9時許,人群開始步入告別廳送童慶炳最后一程。廳內哀樂低沉,童慶炳面容安詳,仰臥在大廳正中。不時有群眾獻上花束,時間不長便堆滿靈前。面有悲色的家屬站立一旁接受人們的勸慰,整個儀式約持續(xù)一小時左右結束。
出得大廳,記者看到,不少參加完追悼儀式的師生在廳外放聲痛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天來參加追悼儀式的人非常多,目前估計已有上千人。
追憶:生活簡樸注重教學儀表 是“學術界的一股清流”
在當天的告別儀式上,趙勇一直忙前忙后。他表示,自己曾受教于童老師,“童老師堪稱北師大文藝學的領軍人物,在全國學界也很有影響。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童老師先后提出了‘審美特征論’、‘文化詩學’等理論,生前一直在不停地工作”。
“童老師生前有一個愿望:給北師大文學院蓋一棟樓,改善一些老師們的辦公條件。”趙勇回憶起恩師生前種種情景,難掩悲痛,“他一直說,可以發(fā)動企業(yè)家捐資建樓,生前也在校園內反復考察,看哪塊地方合適。”
在趙勇的印象中,童慶炳是一位親切和善的長者,生活簡樸而注重教學儀表。他說,童老師生前偶爾會跟他們“顯擺”買到的衣服:“他會叫我們猜多少錢。我們看著還不錯,一般價錢猜的高。童老師就很得意的告訴我們,才一百多塊,然后給我們洋洋灑灑的講在哪兒買的、如何買到的。”
“童老師上課喜歡穿白襯衫,講究儀表,但不是講究所謂的名牌。”趙勇最后一次見到老師,是在五月下旬,“那會兒老師頻繁給我打電話,每次都能談一個鐘頭,聊的內容則是方方面面,現(xiàn)在回憶起來,有點像交代后事。不過,老師生前對生死一直看的非常淡。”
“一位親切和善的長者”,同樣也是北師大文學院其他教職員工對童慶炳的評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師說,童慶炳非常有學者風度,帶弟子盡職盡責,生前還一直堅持親自帶博士、參加博士答辯,對學生要求嚴格,以一種“仁愛長者”的風范來主持他全部的學術教學活動。
“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是有些浮躁的,童老師堪稱學術界的一股清流。”這位教師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