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師梁婧為靜觀鎮花木合作社社員進行培訓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靜觀傳統蟠扎工藝傳承人聶廷學現場指導學生
在示范校建設期間,學校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緊密合作,通過創新合作模式與內容,構建了“校社”互助模式,促進了園林專業與專業合作社的共同發展,提升了學校服務社會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實施背景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需要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產業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各地農村蓬勃興起,發展速度如雨后春筍。合作社數量多,但整體規模小、實力弱,農戶參與率低,特色不明顯,效益不顯著。主要原因在于合作社人才短缺、科技支撐不足、機制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等,成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難題,解決這些問題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成長。
(二)園林專業建設發展的需要
學校園林專業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成為學校的骨干專業,為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如何提升園林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培養更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園林專業發展的關鍵。目前,學校園林專業已建國家級園林實訓基地1個,但實踐場地功能欠缺,不能滿足生產性實訓需要;專業教師理論豐富,但一線生產性實踐經驗還不足,師資力量需進一步提高。實訓場地、師資成為制約園林專業發展的瓶頸。
(三)靜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為“校社”互助發展提供了基礎
靜觀鎮是中國西部唯一的花木之鄉,是川派盆景的發源地之一,栽培花木歷史1200多年,85%的農民從事花木產業。2006年初,靜觀鎮成立了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09年,該鎮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46個,有川心花椒種植合作社、智鈞根雕專業合作社等規模不等的專業合作社,為學校園林專業與專業合作社的互助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主要目標
通過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緊密合作,創新三方共管、校企融合的合作機制,構建“校社”互助模式,提高園林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專業合作社、學校共同發展。
三、實踐過程
(一)建立互助機制
1. 建立工作機制。區農委牽頭,鎮政府具體指導,學校校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技術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組成了“校社”合作委員會,由學校校長任組長,共同制定方案,推進“校社”互助發展。建立定期例會制度、月工作推進制度、定期指導制度、定期反饋制度等,形成長效機制。
2. 遴選專業合作社。學校根據專業優勢,選擇與學校聯合發展愿望強烈的、具有良好產業發展態勢,在同行業中代表性強、示范性顯著、效益好的合作社進行合作;經過認真篩選,確定“靜觀葉鷹盆景專業合作社”、“靜觀素香臘梅種植專業合作社”等22個專業合作社作與學校開展長期合作。
3. 簽訂合作協議。在鎮政府的具體指導下,學校與專業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學校負責專業合作社員工提升培訓、技術咨詢、生產經營指導;專業合作社負責為學校教師實踐、學生實訓實習活動提供場地及技術指導,參與學校園林專業課程建設等工作。
(二)資源互助共享
1. 師資互助。學校教師和合作社能工巧匠、技術人員作為師資技術團隊。學校專業教師作為技術專家為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咨詢,參與生產與管理工作;專業合作社能工巧匠、技術人員聘為學校兼職教師,一是充分發揮他們在生產實踐中的經驗與技能優勢,參與園林專業課程建設及教學,共同開發課程和教學資料,直接參與學校教研活動,為學生上課。二是學生在合作社實訓生產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及組織管理,保障學生實訓中的安全及效果。
2. 場地互助。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場地優勢,將專業合作社打造為園林專業教師培養基地和學生實訓、實習、就業基地,彌補學校實訓場地受限的缺陷,為教師技能實踐、學生實訓實習提供平臺。
3. 員工互助。合作社能工巧匠、技術人員即學校兼職教師,社員即學校培訓的學生,學校教師即合作社技術專家,學生即合作社生產員工,身份整合為學校解決師資問題,又為專業合作社解決人才短缺難題,節約專業合作社人力成本。
(三)推進互助發展
1. 開展系統培訓。學校根據專業合作社發展需求,與專業合作社聯合制定培訓方案,由學校骨干教師對專業合作社員工、管理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采取集中培訓、分類指導等方式,提升專業合作社軟實力。一是以職業素養、實用技術培訓為主,進行社員整體素質培訓;二是對管理人員進行創新管理及創業培訓,提高管理人員創新意識,提升管理能力。三是對合作社青年員工進行中職學歷提升培訓,實施“學歷+技能+創業”的培養模式,采用“必修課、校外實踐、技能實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結合,每周一、三、五到校集中學習,周二、周四教師到田間課堂現場指導。工學結合,亦農亦學,提升社員學歷層次。
2. 進行技術咨詢。學校園林專業教師為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咨詢、指導、項目申報等服務。一是全面介入合作社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的申報工作,通過項目建設,推動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二是利用科技與信息優勢,在生產中實施“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三新推進工程,解決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技術難題,為專業合作社增收提供技術保障;三是策劃臘梅花節、盆景藝術節、葡萄節等銷售活動,拓展專業合作社銷售平臺。
3. 進行生產實訓。專業合作社為學校提供學生實踐場地。學校根據合作社經營情況,分年級、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進入專業合作社開展教學實踐、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活動。高一年級學生每學期到專業合作社開展兩周的教學實踐活動;高二年級學生到專業合作社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工學結合活動;高三年級學生直接進入合作社參加頂崗實習。學生在專業合作社實訓的同時,參與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實現教學與生產的零距離對接。
4. 促進專業建設。學校、專業合作社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進行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教學內容改革,與專業合作社共同編寫教材、教輔資料,共同培養企業需要的實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