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更要學會表達
不僅無辜的未成年人需要保護,犯錯甚至犯罪的未成年人,其合法權益也要受到保護。如今,這已經成為每個社會成員都應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的問題。因為隨著智能手機、無線網絡、微博、微信等新技術新服務的出現與普及,社會大眾不再僅僅是新聞信息的接收者,而日益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當任何人輕觸手機屏幕,就可以對世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時,面對新聞及資訊傳播中脆弱的未成年人,我們知道該怎樣說話,并負責任地把話說好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想想前些天,不少網友對在埃及古建筑上刻字“到此一游”的中學生丁錦昊進行人肉搜索,同時對其指名道姓地辱罵,理由是“他丟人都丟到國外了,我還罵不得?”更有黑客攻擊了丁錦昊小學母校的網站。
美國學者、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曾撰文指出,據他觀察,中國人在針對社會事務發表意見時,很容易以偏概全、感情用事,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很快就會變成人身攻擊、惡意辱罵。那么,這種現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研究者,我發現這與國人從小缺乏如何發言的訓練有關。例如,每當我們在實驗學校開展教學活動,請學生對其他同學的作品發表意見時,站起來發言的學生十有八九是指出別人的不足,也很少顧及對方的感受,很少從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角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因此,聽取意見的學生往往很難認同受到的批評,最常見的反應是據理力爭、極力掩蓋自己的不足。在你來我往的言語交匯中,學生們很快被針鋒相對的情緒左右,最終不歡而散。
認真查閱英美等國的中小學乃至大學課程體系后,我們發現公眾演講、辯論等訓練是其語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表明,人在成年之后展現出的辯論技巧或發言才能是早年系統訓練的結果。當前,網絡技術的發展,讓我國對這種訓練的需求愈發迫切。
具體說來,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公共事件,應該怎樣在媒體或自媒體中表達自己的看法?我想,作為網絡時代的公民至少應當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兩點:首先,不能僅憑網絡上的只言片語就立刻下結論;其次,對于未成年人犯錯甚至犯罪,最好本著建設性批評的心態,從幫助青少年良性發展的角度獻計獻策,而不應全盤否定。要做到這兩點,一方面要求我們具備搜集信息、辨別真偽的能力;另一方面則要求我們深刻理解社會成員之間的角色是相互轉化的。試想,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遇事,我們又希望公眾如何反應?
作為成熟的社會人,具有未成年人保護意識不只是不要去傷害未成年人,而是要充分尊重未成年人人格與應有權益,將這種意識落實到心靈的最細致入微處。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媒體 時代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