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高職生在本科生與中職生的“夾縫”中求職擇業,“高不成,低不就”,就業壓力愈來愈大,處于相當艱難的境地。還有相當部分的高職畢業生與新生代農民工同樣從事著勞動密集型工作,長期處于生活最底層,工資低,勞動強度大。職業理想與殘酷現實落差太大,近年來高職生棄學就業比例連年上升,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有所抬頭。[1]當然,大學生就業受宏觀層面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同時,也與其職業心理有緊密聯系。本文主要從職業價值觀、職業規劃、職業能力、職業適應性、職業成熟度、職業決策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高職生職業心理困境的具體表現及特點,探討突破職業心理困境的對策,以提升高職生的職業心理素質,提高其就業質量,促進其職業生涯發展。
一、高職生職業心理困境的具體表現
(一)職業價值觀:個體本位為主,功利色彩凸顯
研究者金盛華、李雪(2005)將職業價值觀定義為個體評價和選擇職業的標準。[2]職業價值觀決定了人們的職業期望,影響著人們對職業方向和職業目標的選擇,決定人們就業后的工作態度和勞動績效水平。“90后”高職生的職業價值觀的特點主要有如下表現。
1.個體本位為主。當代高職生在擇業時自我意識增強,成就需要強烈,勇于追求個人價值、利益和尊嚴,這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體現。但是,當代高職生把“發揮個人才能,符合個人興趣和實現個人抱負”作為主要選擇,強調個人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在當今高職生群體中已經獲得了廣泛的認同。
2.功利色彩凸顯。“90后”的高職生希望通過職業活動,盡可能滿足自己對物質利益、權力地位、成才愿望等方面的需求,具有較強的利己性和功利化色彩。
(二)職業規劃:自我認識不清,目標指向不明
高職生正處于職業生涯發展的探索期,主要任務是準確了解自我,發展自我,在學習和實踐中作出嘗試性的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但是,高職生職業規劃卻并不如人意,具體表現如下。
1.規劃意識淡薄。職業規劃意識是衡量學生是否具有職業生涯規劃需要的依據。有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高職生缺少理性思考與規劃,甚至認為職業規劃可有可無,對進行職業規劃興趣不大,有“86.5%的高職生基本上沒有對自己的職業進行過規劃”。[3]
2.自我認知不清。客觀、全面地自我認知是進行職業規劃的基礎。有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目前,高職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較弱,對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沒有正確的定位。66.9%高職院校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性格和特長不了解或者沒想過,只有22.5%的學生一般了解。[3]對于“未來的職業選擇”,50.9%的高職生感到迷茫,29.0%的高職生感到舉棋不定。對于“喜歡從事的職業”,45%的高職生感到困惑,22.5%的高職生不太清楚,3.6%的高職生一點也不清楚。對于“適合從事的職業”,33.3%的高職生感到困惑,26.7%的高職生不太清楚。[4]
3.職場認識不足。高職生職場環境認識具體包括:宏觀的就業形勢、經濟發展、政策法律;中觀的用人單位情況、工作崗位要求。在宏觀環境方面,很多高職生仍然不會主動了解國家就業政策,忽略就業政策對于職業選擇的意義。在中觀環境方面,不少高職生對企業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公司文化以及崗位要求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夠。[5]另外,互聯網因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特點,已成為許多高職生了解職場信息的主要渠道。網絡信息與現實狀況之間存在天壤之別,高職生很難通過網絡了解職場的真實信息。
4.職業設計不實。高職生在職業規劃設計時,目標制定顯得華而不實,好高騖遠,脫離實際,規劃內容與個人的職業性向、職業興趣、成長背景及專業知識與技能聯系不夠;規劃制訂主要依據個人喜好,傾向于定位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或是收入、福利較高的單位。正是由于缺乏對自己、專業、行業等詳細信息的了解,體驗不到真實的職業環境,致使職業規劃缺乏可操作性。
5.挫折預見不強。有些高職生在規劃時,力圖“盡善盡美,面面俱到”,在職業實踐中不愿從小事做起,對于職場中可能存在的挫折缺乏預見,遇到困難不知所措,不會靈活調整職業規劃。
6.目標指向不明。有些高職生進行職業規劃時,設計了若干條“備擇路徑”,但這些路徑之間懸殊較大,又缺乏內在聯系。發展方向不明,路徑指向不清,勢必導致在實際職業生涯中無所適從,猶豫不決,不利于核心職業目標的實現。
(三)職業能力:職業發展動力不足,職業適應水平低下
有研究者將職業教育中的職業能力定義為:“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6]高職生在學習必備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大力培養高職生的職業能力,既是職業院校的目標,又是其職責。然而,高職生認為自己在就業過程中最欠缺的就是職業能力,而且學校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存在明顯的不足。[7]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職業發展動力不足。有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高職生的職業發展能力顯著低于重點高校學生和一般本科院校學生。[8]還有調查結果顯示,有33.7%的高職生“職業目標不太明確”,另有33%的高職生“雖然有職業目標,但總是在變化”,說明高職生的職業目標普遍不明確,折射出高職生對自身專業素質的信心不足,職業興趣不濃。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評價不高。46.6%的評價者認為他們的“實踐能力差”。43%的評價者認為他們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一般。[9]50.9%的評價者認為他們的就業心態和就業預期不匹配;32.6%的評價者認為他們對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10]調查研究發現,高職畢業生就業后,針對崗位和職業的進一步拓展問題,通常會出現四種情況:執著型、茫然型、跳槽型、蠻干型。這四種類型揭示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內容和就業市場、政策、環境等方面的不協調。高職生個人職業拓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亟待改善。[11]關于創新能力滿意度的調查顯示,只有20.9%的高職生對自己的創新能力感到滿意或基本滿意,有51.2%的高職生感到自己創新能力欠缺,有27.9%的高職生對自己的創新能力感到很欠缺。[12]
2.職業適應水平低下。職業適應性究其實質來說,是一種職業能力,是指個體與某一特定的職業環境進行互動,對自身的職業角色、能力、態度、價值觀及人際關系進行評估并不斷作出調整以達到和諧的過程。從職場要求角度來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個人適應性孱弱。高職畢業生自身的就業“硬實力”與職場要求有著較大的差距,充分地體現其個人適應性的嚴重不足。職場現實與職業期望的不一致,導致高職生職業心態適應性水平低;崗位要求與職業能力的不相符,映襯出高職生職業技能適應性水平低;職場競爭與職業素養的不匹配,凸顯高職生職業角色適應性水平低。從社會心理素質角度來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薄弱。高職畢業生自身的就業“軟技能”與職場要求有著較大的差距。[13]高職畢業生工作責任感與合作意識差;高職畢業生不注重細節;高職畢業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高職畢業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差。[14]
(四)職業成熟度:專業認同不夠,職業成熟度不高
職業成熟度即指個體在相應發展階段做出職業選擇的準備狀況。現有的實證研究表明,高職生專業認同度不夠,職業成熟度水平并不高。
1.專業認同度不夠。專業認同是高職生職業成熟度的基礎,高職生的專業認同水平決定了職業成熟度的水平高低。有39.2%的在校生選擇高職院校的原因是“考得不好,無奈之舉”,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后表現出自卑或自暴自棄等不良情緒;44.5%的高職生對目前學習的專業滿意度是“還可以”,說不上滿意,也談不上不滿意。這反映了高職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不十分強。[9]
2.職業成熟度水平不高。有研究者對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高職生的職業成熟度進行調查研究,使用李克特5級計分制。結果發現,均分略高于中數3,分別為3.26、3.56、3.57、3.132[15][16][17][18],高職生職業成熟度總體水平都不高,而且呈現出地域性差異。高職生在職業目標和職業自信維度上得分低,說明高職生不知道自己未來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沒有明確的方向,自信心不足;職業態度與職業選擇分值較低,說明高職生對職業選擇所持的觀念和心態不是很積極,職業選擇的獨立性與明確性還需進一步加強;高職生信息應用與職業選擇分值較低,說明高職生在主動搜集相關的職業資料,并加以整理、分類、保存,作為選擇職業的參考方面做得還不夠。
(五)職業決策:決策困難較大,職業效能感偏低
職業決策是高職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必然面對的問題,是個體對自己可能會面臨的各種職業作出選擇的過程。高職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自我評價并不高。
1.職業決策困難較大。職業決策困難指的是個人在職業選擇過程中,面臨最后決策時,不知道要從事什么職業或從幾個職業中挑選一個時發生的困難。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仍然不足,正是由于高職生所處的特殊教育環境,使得個體的經驗與自己的期望難以協調一致,在面對各種生活應激時容易產生內心沖突,這種狀況導致其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關于天津市高職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實證調查結果顯示,“缺乏準備”因子得分最高,說明高職生在進入職業決策之前,缺乏做決策的意愿,對是否需要進行職業決策拿不定主意,尚未進入良好的職業決策準備狀態。“猶豫不決”、“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職業信息不足”、“不合理信念”、“內部沖突”和“情緒不適”等6個方面的困難,說明高職生在這六個方面遭遇的職業決策困難較多,從而阻礙了他們做出滿意的職業決策。[19]在進行職業選擇時,面對各種就業機會感到迷茫、猶豫、不知所措,無法作出明確的職業決策,由此產生諸如焦慮、抑郁、挫折感等不良情緒反應,甚至不敢正視現實、面對未來。
2.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偏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是決策者對自己將要完成的職業決策任務所需各項能力的主觀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信念或信心。有實證調查結果顯示,高職生職業決策效能感全量表的平均分依次為3.3096,3.52,3.55,3.55,僅略高于中值3,沒有達到“比較有信心”的程度。“問題解決”維度得分最低,說明高職生對自己應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信心不足[20];“選擇目標”和“制定計劃”維度得分較低,說明高職生對選擇目標和制定計劃的自我評價水平低下,對于職業的選擇沒有明確的方向[21];“未來規劃的能力感”顯著低于其他維度得分,說明高職生在未來職業規劃上表現出比較低的自我評價水平。[22]
二、應對策略
在目前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高職生職業心理困境已經是客觀存在。為此,社會、學校與學生個人都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齊心協力,共同應對,突破困境,提升高職生的職業心理素養,提高就業質量,促進其職業生涯的發展。
(一)心理咨詢與職業咨詢相結合
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了專兼職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心理服務。但是,卻很少有學校建立專門的職業咨詢機構,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職業咨詢。究其原因,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將“心理咨詢”與“職業咨詢”混為一談,或者認為“職業咨詢”從屬于“心理咨詢”。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同樣作為助人活動,職業咨詢與心理咨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既不是包含關系,也不是平行關系,更不是同一關系,而是交叉關系。職業咨詢(Career consultation or counseling),主要指針對咨詢對象在職業選擇、職業適應、職業發展等方面遇到的問題,以平等交往、商討的方式,運用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和心理咨詢的方式、方法,啟發、幫助、引導咨詢對象正確認識社會需求、正確認識自己、從心理和行為上更好地完成學習、工作與生活角色轉變的過程。
為此,高職院校在一如既往地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上下,要切實抓好學生的職業咨詢工作,將心理咨詢與職業咨詢緊密結合起來,針對學生各種職業心理問題,有的放矢,幫助他們突破心理困境。具體來說,高職院校通過設置專業化的機構,如職業心理咨詢室、職業心理素質拓展室、職業心理測評室、團體心理輔導訓練營、職業規劃工作室、職前模擬訓練室,等等,開展專業性的職業咨詢,主要內容包括:職業規劃咨詢、職業信息咨詢、職業技能訓練、職業心理咨詢、職業決策能力培養、創業素質培養等工作。[23]要科學、高效地開展高職生生職業咨詢,離不開必要的支持保障條件。剛性的政策支持、專門化的機構設置、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相關的技術支撐、行業協會組織督導、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等,共同構建了完善的高校職業咨詢保障體系,唯有具備了這些必要條件,才能促使高職院校的職業咨詢事業持續地、協調地發展[24],才能促使高職生職業心理問題的解決成為可能。
(二)職業技能教育與職業心理教育相結合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普遍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有調查結果顯示,就高職生個人喜好程度來說,喜歡“基礎類(或公共類)”課程的占19.4%;喜歡“專業理論類”課程的占15.0%;喜歡“專業實踐類”課程占65.6%。表明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中職業定勢的影響較為明顯,準職業人的文化心態深深印刻著職業的色彩。[25]
在職業教育的功能中,職業心理教育重在于內,以“心育”為要;而職業技能教育重在于外,以“能力”為本,兩者必須并重并舉。因此,高職院校要堅持職業技能教育與職業心理教育相結合,在技術和文化引領中關注職業心理的環境營造,積極促進學生職業角色的轉變,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以培養“高職業技能素質”和“高職業心理素質”的“雙高”人才。為此,高職院校要做好以下工作。
1.在教育理念上要將職業心理教育融入高職教育的全過程。高職生的職業心理塑造和養成,都經歷著職業感知、職業認同、職業情感、職業人格的陶冶和成長,演繹著從普通人向準職業人轉變的心理過程。一方面,職業心理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取決于學生主體,另一方面,為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養成優化環境和創造條件,學校責無旁貸。高職院校應該在有形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術的教育路徑下,構建一個隱性的以培養職業心理素質為目標的“輔助”系統,并使之融入到高職教育的全過程。
2.在教育實踐中要科學構建職業心理教育的體系。職業心理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事,它仍然需要體系化的保障。首先是職業心理環境的營造,良好的職業心理氛圍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著影響。其次是圍繞職業心理教育建構相應的課程體系,將普通心理與職業心理有機結合,注重專業差異與職業個性的引導。
3.在教育操作上要努力創新職業心理教育的方法。職業心理教育除了課程教學式、環境感染法、心理咨詢等方法之外,還要進行方法創新。(1)以活動為載體,全面滲透職業心理教育。特別注重職業行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技能遷移能力、專業發展能力的培養;(2)建立“學校—系部—班級—宿舍—心理協會”的“五位一體”機制[25],使職業心理教育成為學校從上到下,齊抓共管的大事,保證職業心理教育渠道的暢通,形成良性互動的職業心理教育機制,促進高職生的專業技能素質和職業心理素質的共同提高。
(三)自我調適與社會支持相結合
高職生職業心理困境體現在個體的職業價值觀、職業規劃、職業行為、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能力和職業決策等方面,但是,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與學校教育理念、教育行為及教育方式等緊密聯系,與父母的職業心理、受教育程度、教養方式及家庭背景等相互關聯。因此,高職生要突破其職業心理困境,必須堅持自我調適與社會支持相結合。
1.自我調適是高職生突破職業心理困境的基礎條件。自我調適能力是指個體根據客觀需要和主觀愿望,調節心理過程,完善心理結構,以達到與社會發展、周圍環境變化和自身生理、心理成熟相一致的能力。自我調適,一是對整個機體的適應,二是對外界作用的適應。積極的調適就是發展,就是人格的成長與成熟。消極的調適有時會導致心理沖突或停滯不前。學會自我調適是個體獲得健康生活、自我發展的前提和基礎。[26]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不斷努力:(1)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高職生要想認識自我,調適自我,就要先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清職場,認清形勢,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觀。只有這樣,高職生才能有效地解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職業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減少或消除由于消極動機和挫折而導致的緊張狀態,保持積極健康的職業心理。(2)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悅納自我。高職生只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并且坦然地悅納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調適的立足點。①經常性的自我反省。面對各種矛盾和沖突時,要冷靜、理智地進行思考,正確認識自我,準確自我定位。高職生在學習期間,應經常性地、有目的地審視與自己職業相關的問題,包括所學專業發展方向,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職業人格特質,職業興趣特長等,對自己進行客觀地評價,使自己在職業發展過程中處于積極主動的位置。②恰如其分的社會比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離不開社會參照。一是將自己與他人作特長、能力等各方面的比較;二是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認識自己,通過對自己社會活動的結果分析來評價和認識自己。社會比較的結果是自我發展和社會認同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與從他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基本一致,就可以基本認為他的自我發展較好、社會認同感較高。反之,則表明他的自我發展差、社會認同感低。[27](3)掌握正確的自我調適的心理方法。從心理學角度看,方法是進行調適必需的手段和工具。心理學家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檢驗,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自我心理調適方法,主要包括積極暗示法、理性情緒法、轉移注意法、放松訓練法等。高職生可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身心狀態、實踐經驗,有選擇地加以使用。
2.社會支持是高職生突破職業心理困境的支撐力量。在目前就業難的背景下,政府的有效作為,公益組織的主動擔當,親人朋友的鼎力支持,這幾方面形成合力,建立起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有效轉變導致高職生職業心理困境的壓抑性環境,促進高職生形成健康的職業心理,實現心理和諧。(1)政府的有效作為。各級政府應該把解決青年人特別是居于相對弱勢地位的高職生的職業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應該由共青團組織牽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婦聯組織、工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青年職業指導機構”,著重解決包括高職生在內的青年人的職業心理及其他職業問題。(2)公益組織的積極擔當。發揮企業、高校、研究機構、職業咨詢與心理咨詢機構、專業人士志愿者團隊等城市社會支持網的優勢,構建主要服務于高職生職業心理輔導的公益組織,開展專業性的公益活動,為高職生提供就業信息、素質拓展、心理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務,切實解決他們的職業心理問題。
當然,由于高職生還是正在成長中的青年人,他們的職業成長及生涯發展離不開親人朋友的鼎力支持,這才是他們永遠的心靈家園和力量源泉,是他們突破職業心理困境,獲得職業生涯成功的精神支柱。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高職生 困境 策略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