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電信詐騙,共筑校園安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的快速發展,借助手機等通訊設備實施的電話、短信、網絡等詐騙方式層出不窮,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者參與犯罪活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為進一步增強學生識別和防范電信詐騙的能力,提高安全意識,營造更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學校學生科特組織全體班主任開展了“防范電信詐騙,避免誤犯‘幫信罪’”的主題班會。
班會課上,各班主任就什么是電信詐騙、電信詐騙的類型、如何防范電信詐騙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宣傳講解。通過學習,學生全面了解了“冒充公檢法、社保醫保、銀行等工作人員詐騙”“冒充熟人詐騙”“利用虛假優惠信息詐騙”“刷單返利詐騙”等數十種詐騙方法,并且通過學習防范電信詐騙的“三不一要”,切實提高了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
除了預防“被騙”,更要預防成為電信詐騙犯罪者的“幫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條明確規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信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自2020年10月“斷卡”行動以來,“幫信罪”已成為各類刑事犯罪中起訴人數排名第3的罪名,僅次于危險駕駛罪和盜竊罪,而在涉案人員中,在校學生成為數量龐大的一個群體。
班會課上,班主任從“幫信罪”的立法規定、“幫信罪”的具體含義、“幫信罪”的發展現狀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講解。出售、出租銀行卡,拉人進微信理財群等這些常見的幫信形式,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學習,學生們才發現原來自己離“犯罪”僅一步之遙。
此次主題班會成果顯著,同學們不僅深入了解了電信詐騙的內容和危害,更是了解了一直潛伏在身邊的犯罪活動——“幫信罪”。同學們紛紛表示,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一定做到“不透露、不輕信、不轉賬”,時刻保持警惕性,對“出售銀行卡”“拉微信群”等輕松賺錢的活動避而遠之。
保障全體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學生自我防范能力和安全意識一直是學校工作的主題。此后,學校必將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財富觀,避免學生誤入利益陷阱,做一個勤思考、辨是非、有深度的社會主義新青年!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學生科
023年4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