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譚友明不知道自己老師的名字。“因為學校條件太差,一般到這兒的老師都待不了多久。”校長譚啟龍說。因為老師換得過于頻繁,一些孩子真記不住老師的名字。
但在2014年之前,師資還不是重點。你很難想象,一個床鋪要睡三個學生的情景,而這就是當時的坡峨小學——基礎建設太差,以至于難以考慮其它。
這就是一個貧困鄉鎮小學教育的現狀。現實引發了大學生記者們的思考——“精準扶貧”能夠為教育帶來一些怎樣的改變?又能有哪些力量,更好地幫助孩子們成長?
多種因素影響貧困地區教育發展
2013年,南方電網公司開始實施精準扶貧計劃,對口扶貧廣西東蘭縣,為香河小學、華亨小學和坡峨小學、金谷小學等建了新的校舍和蓄水池,解決了學生們的住宿和用水問題。在這之前,坡峨小學的學生每周只有10到20公斤的水,這是他們一周所有的用水。“一個星期不洗澡。”譚啟龍說起以前孩子們的生活狀態很是心酸。
“農村小學辦學條件惡劣,留不住優秀的、有能力的教師,更不能為學生們提供相對安定的學習環境。”有大學生記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走訪中發現,在鄉鎮,教師工作常常負擔重,而且班額大、實行寄宿制,老師們每天超負荷工作,還要時時擔心學生出問題。
除了學校方面的客觀原因,鄉村學生的家庭教育亦堪憂。
記者發現,在農村,大部分學生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觀念仍然落后。他們的世界觀還處在小范圍的代際經驗和鄰里溝通之間,對教育重視不夠,對當下社會認識不足,他們對后代的教育觀念很“短視”,或趨于功利性,或放任不管。
有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許多地方的鄉村小學生源越來越少,一些村小學生不足百人,甚至有的學校只有幾十人。由此產生的循環,導致留在鄉村的學生所面對的教育環境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