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無論人生一路高歌猛進還是開始轉向分流,都不應志得意滿抑或驚慌失措,只要不放棄奮斗,每一個人都能登上成功的“領獎臺”。
今天,全國高考大幕正式拉開,校園周邊靜悄悄,所有的喧囂與聲響都默默退場,機器停止轉動、大媽們停止廣場舞、無數部手機調至靜音……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關注高考,都自覺為學子們營造安靜舒適的考試環境。
有關部門做好考試服務工作,考生們做好考前準備,是高考的必要序曲,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每一位考生都希望發揮最佳狀態、交出沒有遺憾的答卷。有道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管學校如何踐行素質教育、老師怎樣引領快樂學習,讀書求知從來都不是輕輕松松的事情。讀書學習、積累知識,終歸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學生在校發奮讀書不僅為將來成長做好知識與文化儲備,更是藉此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如今,對于廣大考生來說,學習之苦已經吃過不少,如今終于迎來收獲的時刻。筆者在此想說的是,比高考成績更重要的是大家對于高考成績的認識,以及高考之后人生道路選擇的價值取向。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角,一座指引莘莘學子奔向社會廣闊天地的橋,而非終點線。走過高考,一部分學子要上大學繼續深造,另一部分學子將進入職業院校學習就業技能,還有一部分同學可能提前步入社會。這種教育航向上的分流是社會發展的常態。它既受到社會對人才或人力資源選擇的制約,也由個體個性稟賦差異所決定。個性差異并無高低優劣之分,如同花開千百種各有其美麗,不同性格不同稟賦的人們都有希望成就個人夢想。將喜好鉆研學問之人放到機械操作崗位上,或讓喜歡動手不愛書卷的人去搞學術研究,都是嚴重的就業抑或擇業錯位,無論對個體還是社會都有害無益。
高考讓學子形成有序分流態勢合乎情理。在適當時候實施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行不悖的教育分流制度,是國際教育通行做法。新加坡學生在讀完初級中學后,即根據學習能力不同而劃分為學術型、技能型兩類人才,職業教育分流隨之啟動;美國教育分流從高中階段開始,高中學校按照學生以前的學業成績,把他們編入不同的教學軌道,軌道覆蓋完全不同的課程,貫穿所有科目,最終把學生導向畢業后的不同走向。這些國家的做法可資借鑒。
要讓青年學子乃至全社會都能以平和心態看待教育分流,還需要堅定不移推進社會公平制度改革。首先是推進收入分配改革,讓各行各業的收入差距趨于合理,從根本上消除人們通過高考“獨木橋”,而后擠“公考”“獨木橋”的念頭。其次,從制度上激勵擁有一技之長以及干實業的人們,使其收入地位和他們的努力相符,推動人們崇尚創新研究與干事創業。當社會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們無論從事什么職業,收入與尊嚴都有保障而無憂慮,青年學子們從容淡定走過高考這座“橋”必然會成為普遍現實。
任何時候、任何年代,高考都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必要的知識儲備與文化修養之外,更重要的是走進社會之后個人勤奮努力的程度,當然還有一點機緣運氣成分在內——機緣運氣可遇而不可求,在成功要素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況且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那些考上大學的學生,若以“天之驕子”自居,結果多半是“泯然眾人矣”,事業乏善可陳;而許多并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因為甩掉高考落榜的“包袱”,在新的起跑線上傾情投入、忘我打拼,亦能不斷刷新人生風景,于各個行業盡顯風流成為“大咖”,有些甚至重新拾起書本,成長為作家、學者等文化人。年輕人不能懈怠,永遠都要保持昂揚的進取精神,高考之后,無論人生一路高歌猛進還是開始轉向分流,都不應志得意滿抑或驚慌失措,只要不放棄奮斗,每一個人都能登上成功的“領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