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20日,由經濟日報社主管、《經濟》雜志社主辦的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聯合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在深圳市龍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深圳市南方國際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國泰安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共同承辦,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的協辦下,于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隆重舉行了“第三屆中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大會”。
本屆大會以“新常態、新機遇、新動力”為主題,邀請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王佐書,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艾學峰,深圳市龍崗區區委書記馮現學,中國經濟傳媒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璐以及有關政府部門領導和著名職業教育專家學者等共30多位演講嘉賓。并有全國各地的職業教育主管領導,職業院校校長及主管教學負責人,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領導、理事單位及會員,職業教育科研院(所)負責人和專業研究人員,以及行業組織、企業及相關單位的負責人約700多位出席了此次會議。
2016年3月中旬,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在北京落下帷幕。在兩會上,“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要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以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一詞都成為此次會議上領導、嘉賓們的熱議話題。緊跟當前經濟形勢,圍繞眼下社會現狀,在場的領導、嘉賓、專家、學者們紛紛就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旁征博引,詳述了自己的觀點。
緊跟時代步伐,進行教育供給側改革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周鐵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職業教育院校的基礎能力顯著提高,校企合作不斷深入,職業教育呈現快速、多元的發展趨勢。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前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產品還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社會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對職業教育和職業學校的認可度不強,這些老問題依然存在。廣大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用人單位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體系還不完備,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深度產校融合、校企合作還不夠,這些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待我們深入地研究和解決。
首先,開創職業教育新局面,必須適應經濟建設的新常態。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要真正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不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科研創新型人才,還需要職業教育培養出服務生產一線的技術型人才,將大量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因此,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應更加重視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加強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比重,切實提升勞動者素質和創造附加值的能力,要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更多地把資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轉移到內涵建設上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升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其次,開創職業教育新局面,必須積極把握經濟發展新機遇。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處在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的新階段,我們正在推動中國制造走向優秀制造、精品制造,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這為職業教育的系統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因此,職業教育產學研聯盟和創新聯盟要堅持以人才培養、服務發展為導向,以推進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加強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擴大職業教育體系合作為目標,為高等院校、用人單位搭建全國性的跨專業、跨行業、跨區域的職業教育平臺,構建起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為實現新一輪創新大發展提供豐富的人才資源支持。
第三,開創職業教育新局面,必須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首先,要結合現代職業教育的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引導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應用技術型大學合理定位、辦出特色、系統培養,從而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的需求;其次,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的制度與標準,要特別注重教育和產業政策并舉、并重,要加強綜合協調和統籌管理,努力推進教育和生產過程相銜接;再次,要站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戰略眼光、現代理念和國際視野完善職業教育體制,強化政府在統籌規劃、統籌辦學、統籌利用資源、統一制定政策和建立多渠道籌措職業教育經費的能力,初步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格局。
新常態下職業教育面臨的6點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 王佐書
今天的新常態是什么?對職業教育而言的新常態是什么?對職業教育而言,有什么機遇,又有什么挑戰?我們應當做好什么才能迎接這個挑戰?這幾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針對這些問題,我想講6點。
第一,大家很清楚規律永遠是無聲的命令,規律指出了人們工作的路徑和方法,人們只能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更不能創造規律。
第二,需要研究的是,教育有什么規律?職業教育有什么規律?我個人始終認為,教育在宏觀上有3個規律。一個是用才規律,即社會用才的標準是如何改變的;再一個是育才規律,根據社會的用才標準,學校應該培養什么人才,培養的路徑是什么,以及目前的培養路徑有什么問題,如何改進;最后一個是可持續發展規律,一個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人本身必須要可持續發展,那么教師、學校設備、學校該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
第三,方向永遠比努力重要,在大方向錯的情況下細節再細也決定不了成敗,因此在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上,首先要了解職業教育的3個規律:一個是“針鋒相對”,即職業教育針對的是什么,比如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面對怎樣的社會發展,如何針對技術發展、市場需求和就業崗位;再一個是“與時俱進”,在中國共產黨的文件里,對“與時俱進”的解釋是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賦予創造性,需要研究的是,時代性是什么、今天職業教育的時代性又是什么、和發展有什么規律、創造什么才算與時俱進;最后一個是“人好活好”,人好到什么程度、活好到什么程度,值得研究。
第四,介紹一個例子。許正超,青島港的勞動模范、全國工會的副主席、兩會主席團代表之一。談到職業教育時他舉一個例子,他說以前他出來干活時都是在腰上別著錘子、鉗子,所有的活都可以干。今天,工人出工都配備一輛小車,全是專用工具,機械不動就修機械,電路不通就修電路,電腦不行就改程序。現在的產品綜合,要求機械綜合、技術綜合,要求人才的能力綜合。所以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首先要品德優秀,其次要技術精湛,最后還要能力全面。
第五,學校應當定位培養人才。我把人才分為這樣7種類型:一,常規人才,比如電焊工;二,急需人才;三,稀缺人才;四,空白人才;五,特殊人才;六,復合型人才;七,前沿人才。如何培養這些人才、如何開展實踐、如何培養技術,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這就要求定人才類型,定人才標準,定培養措施,定教師水平。
第六,如果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建設一所學校的重點,那就是人才、器材、教材,這是課表上的課程,還有就是校園文化,這是一種風氣、一種氛圍、一種環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體現在學校里面就是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現在對顯性課程研究的比較多,但也不一定充分,隱性課程相對顯性課程而言力量弱的多,值得提高重視。
經濟解決今天的問題,科技解決明天的問題,教育解決后天的問題,文化解決一個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同樣如此,文化也解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十三五開局,職業教育責任重大
教育部原副部長 吳啟迪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本世紀以來中國的職業教育得到了蓬勃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基本上已經完成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在加快推進,科學合理的人才結構逐漸成型,技術、技能、人力、資本在不斷地積累,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的道路已經初步形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起國務院設立了職業教育活動周,全國共有8722所職業院校對外開放,這成為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的一個重要事件,讓職業教育釋放出了無限活力,老百姓零距離地接觸職業教育、共享職業教育的成果,人人皆可成才。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決勝階段,在此期間,職業教育應該怎么做?如何做?是我們大家要深入思考的大事。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1月份的時候李克強總理在教育部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做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供更多實用的創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為創建小康社會作出貢獻。全體職教戰線的同仁都應對這個批示深入學習。
歷史和國際經驗已經證明,每一次社會的變革都伴隨著產業變革。作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特別是加強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決定著產業的素質,代表著民族的品牌和生活的品質,關系著我們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和長遠競爭力的提升,是穩增長、促改革、富民生的重要支撐。
兩會剛剛開過,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我們不僅要創新發展,而且要綠色發展。在“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計劃的引導下,職業教育要積極投入到國民經濟的主戰場,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為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做出努力。
大家提到了“工匠精神”,我也覺得這個詞是比較新的,我們職業教育應該爭取成為我們大國工匠和工程師的搖籃,這是我今天特別想談到的。
職業教育事關國家全局和民族的未來
中國經濟傳媒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王 璐
由《經濟》雜志社主辦,并與職業教育相關聯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科研團體組成的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于2015年在北京成立。一年以來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堅持以人才培養、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為促進中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加快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提供創新創業探索了一些新的路徑,積累了一些新的經驗。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成為今年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創新的根基在于教育,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黨和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從國家的戰略發展和現代化全局的高度出發,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增長,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一個職業分工結構合理的社會,不僅需要學術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的人才,而這只有通過職業教育才能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高精尖的職業技術人才,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生產制造水平。
職業教育的發達程度,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現代化水平。在一個職業分工結構合理的社會,不僅需要“學術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對于正在轉型升級的中國而言,培養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重要且迫切。
職業教育往往是說起來重要、選擇起來次要。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職業教育往往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考生們依然在重點院校前扎堆,追求普通高等教育,輕視職業技能教育,整個社會對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今年春節,各大媒體都在關注一個熱點話題——中國消費者“爆買”日貨。不僅是日本的電器,很多中國消費者都傾向于去國外購物。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制造業水平有待提高,而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關鍵還是人才。只有通過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水平,為我國培養更多高精尖的職業技術人才,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生產制造水平,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教育,是為促進國家興旺發達提供人才動力的基本保證。因此,促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事關國家全局和民族未來。
搭建教育模式的立交橋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艾學峰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發展建設職業教育作為建設特區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緊緊圍繞科技產業發展前沿,堅持辦學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打造職業教育的深圳標準、深圳質量,推動職業教育與各區經濟的對接。
深圳正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將堅持政策引導、質量至上、產學結合、國際合作,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推動職業教育突破性發展。到2020年要形成產校深入融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銜接,發展成為具有深圳特色的國際一流的職業教育體制。目前,我市已有職業教育院校26所,在校生11.4萬人,辦學質量不斷提升,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
職業院校在校生達到25萬人,從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達到500萬人。我們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探索創新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型,搭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人才培養立交橋,形成一批發展強大、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特色專業群,努力爭當全國職業發展教育的排頭兵。
本屆大會以“新常態、新機遇、新動力”為主題,開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師資培養與教學改革新研討等活動,也將助推深圳建設國際型、創新型城市。
職業教育為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陳廣慶(中華職教社原總干事、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3月11日答記者問時再次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過去的30年間,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培養了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倡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為“一帶一路”戰略沿線經濟帶、長江經濟發展帶等戰略提供了大批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時候,創立新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完成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對于經濟升級、產業轉型都會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也是我國成為人才強國的必經之路。
實踐證明,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才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以,打造高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將我國巨大的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競爭的優勢,已是迫在眉睫的戰略之舉。
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區”戰略
馮現學(深圳市龍崗區區委書記)
龍崗區初建于1993年,地處深圳的東北部,實際管理人口430多萬,近年來我們正在深入實施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引進高等院校、高端企業、高端人才和創新平臺,推進產業大區向產業強區轉變。目前,創新驅動已經成為全區最重要的發展名片,我區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面積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是目前全國國際合作辦學數量最多、最集聚的區域之一。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提質增效就需要強大的知識型、創新型、技能型人才。一直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將其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落實東進戰略的重要抓手,囊括基礎教育、技術教育、職業教育、高端教育的完善體系,并在深圳國際大學園布局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等7到8所跟周邊產業相匹配的高端院校。職業教育方面我們通過政府統籌、規劃引領,與區內重點產業對接,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目前,龍崗區已成為深圳職業教育規模最大的行政區,形成了職業院校學歷教育、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的良好態勢。
發展“互聯網+微課”
侯海(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要依托地域需求,對接產業、經濟,促進機制順暢。為此我們龍崗區在2009年啟動了第一次職業教育和培訓體制改革,著力構建職業教育的培訓大平臺,2014年年底啟動了第二次改革,推進“大職訓”體系建設,著力補齊職業培訓。
我們的職教改革關注的重點是企業,受益的群體是工人,我們采取的方法是從傳統的課堂教學發展到“互聯網+微課”,解決的問題是促進了勞動力從職業技能到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目前實際的效果已經顯現,改革五年來,技工比重提升了5%,我們預計經過未來五年的努力,全區初中以下產業工人的比重將會下降25%。
教育是社會最高層次的供給
季明明(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協會原副會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
教育跟供給側有什么關系?我個人認為教育是整個國家供給側改革最基礎的部分,為經濟社會發展供給有規模、有質量的人才,同時,教育又是社會最高層次的供給,也是社會總需求最重要的內容。
職業教育,包括繼續教育,跟經濟社會距離最短,能夠對經濟發展起到雪中送炭、投其所好和“及時雨”的作用,相對其他教育,職業教育包括繼續教育,職業教育供給側的改革就顯得更加重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大舉措,是整個教育供給側重大改革的一個戰略組成。職業教育供給則改革的戰略任務是建設“工匠大國”,李克強總理這次在兩會上專門提出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靈魂是高尚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的本質是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根基是刻苦鉆研,“工匠精神”的表現是愛崗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追求技術進步,“工匠精神”值得各行各業、所有群體弘揚。沒有高素質的工匠,就沒有整個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就沒有“中國制造2025”,所以說得重一點,也沒有全面小康社會。所以,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任務極端的緊迫。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職業教育 中國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