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云霄老城區,剛進城一年多的小吃店老板張光平卻很淡定。離他小吃店200多米的巷子深處,原先的云陵第二小學現在已經掛上縣實驗小學二小分校的牌子。
“這里也是實小了,孩子在家門口讀書,一樣咯。”附近的居民這么說。
簡單的一句“一樣咯”,道出了居民對于薄弱校改頭換面的認同。而對于一直致力于教育均衡的人們來說,這句簡單的話卻來得不簡單。
捆綁,實行強弱校一體化管理
云陵第二小學(以下簡稱二小)和寶樹小學是云霄城區的兩所薄弱校,教學成績與強校差距很大。前者處于老城區的小巷內,四周被老舊居民房緊緊包圍,周邊生源多是做小生意的市民或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需求頗大。而寶樹小學處于新行政中心區內,操場一直沒有硬化,現有學生才220人,但周邊有大量樓盤正在開發,很快將迎來適齡兒童入學高峰。
過去,這兩所學校的生源都削尖腦袋往云霄縣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實小)、元光小學等傳統的強校擠。“哪放心讓孩子在二小讀,你看看學校附近游蕩的‘壞仔’有多少?”一位家長說出了擇校的無奈。在家長們看來,弱校的弱是全方面的,基礎設施、教學水平、生源質量、校園治安,都讓他們不放心。
“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才能談教育均衡。”為此,去年以來,云霄縣啟動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施“名校帶分校、強校扶弱校”管理機制試點工作,以一對一扶助的形式把強弱兩所學校捆起來,綁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套班子,一套管理制度,一套財務系統,一個教研室”,用機制讓教師和資源流動起來,力求使薄弱校蛻變成新的優質學校。改革就從需求最旺盛的二小和寶樹小學開始,由實小幫扶二小,元光小學幫扶寶樹小學,弱校成為強校的分校。
改變,從教師與教學開始
“過去的幫扶,是把優秀教師派到弱校去任教一段時間,這種方法后遺癥很多。”實小校長張錦毅說,首先優秀教師輻射范圍有限,無法真正帶動弱校的整體教學進步,其次強校教師任教期結束后,教育方法、課程設計等都很難延續下去,甚至反而讓學生出現選擇混亂。
而本次的教改,則直指要從教師理念、教學方式、校園環境等各方面進行改造,而不僅是幫扶。改造首先從改變教師開始。
二小教師閆鋼想起剛結對子的當天,至今還覺得臉紅。當天他趿著拖鞋,踩著上課鐘點進校后,發現實小派駐二小的負責人張云瓊已經到校半個小時,帶學生上完早讀了。“教師的精神面貌就是整個學校的風貌,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張云瓊直言。二小納入實小分校后,所有的管理和規章,都和總校一模一樣。二小的老師開始了他們認為“苦不堪言”的一段時間,每天早上七點半前準時到校,即使沒課,也要到總校報到,參與備教案等活動。“強度太大。”閆剛愁眉苦臉。
更大強度的是后面,教改規定,總校分校間交流分長短期兩種,兩校所有45周歲以下教師都要參與交流。長期交流即總校派駐教師幫扶,分校派遣教師學習。而短期頂崗則讓這種交流更加頻繁和常態化,兩校同年級同學科的老師每學期都要有兩周多的換崗交流,這種交流為一對一配對,也就是說,有18天的時間,兩人要共同管理好兩個班級。
很快,二小的老師們發現,在一系列機制的幫扶下,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得很快。“我們越來越喜歡到實小集體備案,因為實小老師所有的教案、課件都是共享的,這就像練內功,有人把補藥送到嘴邊,直接省去了好幾年的苦練。”閆剛說。除此之外,二小老師上課,實小同年級同科的名師會不定期去評課,一對一,手把手地教。
此外,在實小的幫扶下,二小校園軟硬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針對家長反映強烈,有不少中學生、社會青年到學校門口滋擾的現象,張云瓊一方面建立了二小內部的學生教育和管理規范,另一方面建立了值班制度,全校教師24小時定期值班;其次和社區加強配合,社區干部摸底排查本區域內社會青年以及問題中學生的家庭情況,并通過家訪等方式勸導。一個學期之后,學校門口的治安前所未有地好轉,家長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說:“這才真的像實小分校的樣子!”
“我們計劃在三年時間內,讓二小和寶樹小學,成為新的優質校,然后再把這種模式復制到全縣。”縣教育局長吳思敏說。
重教,推廣“西林模式”成立村級基金會
城里的強校傳幫帶,鄉村的學校也在苦練“內功”。
在云霄,每個村最漂亮的建筑,幾乎都是學校;好教師愿意往農村跑,不少縣城的兒童,也特地到鄉村讀幼兒園。
這些看似不正常的現象背后,是一個個村級基金會的鼎力支持。
曾被云霄人稱為“西林樣本”的西林村,最早啟動村級教育基金扶持學校。在基金會的扶持下,村里有所占地近30畝的西林小學,還有全省首家由村級引進臺資創辦的鄉村幼兒園——大地幼兒園。由于硬件好,師資隊伍強,園內200多名學生有近一半來自于縣城和周邊村。
時針倒撥回2005年,西林小學所在校舍被鑒定為D級危房。當時,小學占地只有一畝多地,一到下雨天,雨水就從屋頂墻縫飄進來,學校只能放假,還要花半天時間清理。本村教學環境差,教師編制總是招不滿,學生也紛紛外流到縣城。但去縣城上學不容易,當時到縣城的公路尚未拓寬,學生每天步行上下學要花一個多小時。
備嘗硬件之苦的西林村民決定遷校。但困難很明顯,一來資金是大問題,縣鎮兩級財力有限;二來村里沒有那么大的空地。在村委會的倡議下,這些問題被拿到村民代表大會上討論。沒想到村民們的意見出奇地一致:錢不夠,村里捐。沒場地,幾十戶村民商量讓出自己的菜園。
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幾十戶村民以極少的補貼,轉讓自己的菜地果園。有的村民,地里的荔枝芒果樹眼看快熟可以賣錢了,為了學校的進度,毅然砍掉了;有幾戶村民干脆不要征地款,直接要求轉為給學校的捐資。而另一方面,村里出外的生意人、干部帶頭捐資,全村在極短時間內湊齊了300多萬元,作為教學樓的建設和投入資金。
2007年初,嶄新的西林小學建成,與它同時成立的還有西林村教育基金會,由村民和鄉賢自發捐資,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共同審核管理,專項用于扶持村里學校的良性運作。
村里的幼兒園是該基金會的另一得意之作。該會出資200多萬元,建起1800多平方米的校舍,隨后引進臺灣大地幼教機構,通過股份制形式合作辦學,成為全省首家由村級引進臺資創辦的鄉村幼兒園。因為硬件好,這所幼兒園不僅讓村里的孩子能就近入學,還吸引了隔壁村甚至縣城的許多孩子前來就讀。
“硬件只是基礎,我們不能把學校建好了就沒事了。要讓孩子們讀好書,還要持續為師生們提供良好的服務。”基金會秘書長張銘超說。為此,基金會設立了專門的獎教基金,為所有教師提供免費的食宿,此外,1到3年級教師每月補助400元,4到6年級教師每月補助700元,教學成績名列前茅的,還給予年度額外獎勵。
“在村里基金會的支持下,西林小學這幾年教學成績不斷上升,學生成績綜合評定連續4年在全縣農村學校中排名第一。”西林小學校長張曉潔說,剛開始政府為了鼓勵“西林模式”,在師資配備等方面特意給予傾斜,但最近幾年不用政府鼓勵,好的老師都爭著來了。
“西林模式”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其他鄉村。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莆美鎮陽下村、云陵鎮下坂村等紛紛建立村級基金會,扶持本村學校的發展。以下坂村為例,該村是戶籍人口9000多人的大村,但2007年以前,學生優秀率只有13%,及格率只有30%,每年全校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寥寥無幾。2007年6月,村干部帶頭捐資,從而帶動經濟能人和群眾一起捐資助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捐資739萬元,在省民政廳登記成立了“下坂助學獎教基金會”,建立了獎教助學的長效機制。同時實行了“五位一體”的新型管理模式,由“村委會、基金會、老年會、監事會和學校”五位一體對學校工作齊抓共管。如今,考上縣重點中學的學生每年有近50位,學生不僅沒有外流,甚至還有不少在縣城就讀的學生轉學回來就近入學。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云霄 強弱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