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在线精品,一级毛片视频九九,亚洲毛片小电影在线手机看网站,日本黄色工口视频网站

  專注軌道教育 31年
華山教育集團·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軌道行列 彰顯靚麗人生

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建設教育強省的“鏗鏘足音”

發布時間:2016-03-26 10:58:09

瀏覽量:

分享到:


回望“十二五”,我省建設教育強省的足跡令人倍感振奮和自豪——具有江蘇特色的教育體系全面構建,教育發展水平全面提高,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深化,教育保障條件全面改善,教育服務能力全面增強,人民群眾滿意度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間,江蘇教育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各類教育質量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為江蘇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并積累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2014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并發表重要講話,殷切希望江蘇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光榮使命,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這一重要講話也為江蘇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

“十三五”的號角已經吹響,江蘇教育人將深入貫徹“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厚植發展優勢,破解發展難題,努力以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最新成果在歷史新征程上交出優異答卷。

《江蘇教育報》微信公眾號今日推出特別策劃,回顧“十二五”我省全面推進教育強省建設工作令人矚目的成就,邀請部分市、縣(市、區)教育局長和高校書記、校長暢談改革發展規劃。

面對“十三五”,江蘇教育人信心滿懷、智慧激蕩,努力續寫教育發展的美好新篇章。

“十二五”期間,全省教育系統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部署要求,深入貫徹國家及省教育規劃綱要,改革創新,務實奮進,全省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教育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各類教育質量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2016年1月28日,出席江蘇教育發展專家咨詢會的全國知名專家們一致認定:江蘇“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任務圓滿完成,發展水平總體超過世界中高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已在全國率先建成教育強省。

專家指出,“十二五”期間,江蘇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精彩紛呈,各項教育核心指標,發展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多個領域成為全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排頭兵。江蘇教育引領了全國教育改革的風氣之先,江蘇教育改革發展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地帶。江蘇以實現現代化為統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服務發展為導向,扎實辦好各項教育民生實事,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惠及全省人民,其工作做法值得在全國推廣借鑒。

“我們努力把百姓對教育的期待變成切實的行動,把百姓對教育的殷切希望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談起“十二五”江蘇教育發展,省教育廳廳長沈健滿懷深情地說,“這一時期,是江蘇教育發展環境最好、改革力度最大、綜合實力提升最快、教育成果最為顯著、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規劃引領

構建江蘇特色現代教育體系

高度重視頂層設計,是江蘇推進教育強省建設的一大特色。2010年9月,江蘇在全國率先制定《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省“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科學地制定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標準、辦學條件標準、課程建設標準、教師專業標準等,并在全國率先頒布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做到有據可依、有規可循。

2011年3月9日,江蘇與教育部簽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決心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11年6月30日,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江蘇省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規劃》,提出全省105個縣(市、區)將分四個批次于2018年前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2012年3月,江蘇頒布《江蘇省縣(市、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主要指標》。該指標詳盡而具體,包括“普及鞏固與機會均等”“規劃布局與辦學條件”“師資配備與教師素質”“素質教育與學生發展”“教育管理與經費保障”等5個一級指標,下面又分30個二級指標。在這樣明確的指導之下,2015年6月江蘇100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認定,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覆蓋“第一省”。

“十二五”時期,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江蘇著力加強教育領域關鍵和薄弱環節建設,基本形成完備的具有江蘇特色的現代教育體系。

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在全國率先頒布《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全面實施學前五年行動計劃,積極推動部分地區率先探索學前一年免費教育,致力發展“廣覆蓋、保基本、多形式、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制定了《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試行)》,重點加強薄弱地區、薄弱學校改造,努力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劉延東副總理對此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

現代職教體系

——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優化職業教育層次、布局、結構,健全制度、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基本形成服務需求、開放融合、有機銜接、多元立交的現代職教體系。

高等教育體系

——高等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實現每個省轄市擁有1所普通本科學校的目標,加快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建設的步伐,深入實施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協同創新計劃、特聘教授計劃和品牌專業建設工程,探索建立科學的高等學校分類體系。改進研究生培養體系,深入推進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

終身教育體系

——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推進學習型江蘇建設的意見》,制定實施《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實施細則》。基本形成以江蘇開放大學為龍頭、以社區大學和社區學院為骨干、以社區教育中心和居民學校為基礎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建立并打通江蘇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各類教育學習成果確認記錄轉換的通道。

截至2015年底,江蘇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97.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2.6個百分點;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0.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0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9.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1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2.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3個百分點。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江蘇省原副省長王湛指出,從四個維度來看,江蘇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建成教育強省的目標已經實現:第一個維度是縱向看,這五年江蘇無論從教育的規模、教育的普及水平、教育的投入、教育質量的提升、教育制度建設都有一個明顯的跨越;第二個維度是橫向看,江蘇教育無論是事業規模、事業發展水平、質量和制度的創新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支撐,都處在全國前列;第三個維度,江蘇教育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中走在前列,在行業評比中群眾的認可度很高;第四個維度,江蘇教育絕大多數發展指標已經達到或超過了世界中高等收入國家水平,達到或者逼近世界高收入國家水平。

改革創新

建立教育科學發展新機制

“十二五”期間,我省在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創新改革全速推進,為“十三五”教育發展夯實了基礎,提供了路徑。

2011年11月,我省全面啟動了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創建工作,同時啟動學前教育5年行動計劃。我省于2010年在全國率先試點五年制師范學前教育專業免費師范男生培養工作,次年又印發《江蘇省師范生免費教育試點辦法的通知》,鼓勵優秀男性初中畢業生報考幼教專業,畢業后到幼兒園任教。此外,我省理順學前教育辦園體制和管理體制,已初步建立引導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的機制。

為推進普通高中特色建設,我省從2011年起啟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截至2015年,共投入逾3.6億元建設了234個高中課程基地,開設相關選修課709門。同時,先后啟動全省薄弱初中質量提升工程、小學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等項目,在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動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形成學校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去年7月,省教育廳全面啟動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行動計劃,在未來5年內,我省每年將重點扶持30個左右的省級教學改革項目,不斷形成新形勢下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江蘇經驗”。

在職業教育領域,我省從學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融通”的發展機制。2011年,我省啟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先后設立了兩批19個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2013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進行職業教育學制改革,次年又啟動中高等職業教育(含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課程體系建設。

沈健介紹說,“十二五”期間,江蘇教育大力推動改革創新,積極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江蘇建設教育強省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們認真組織實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部省共建教育現代化示范區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推進基層先行先試,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十二五”期間,我省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在高校自主設置專業目錄內專業方面給予一定自主權,并通過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加快創新發展步伐,其中協同創新計劃分兩批共立項建設59個、培育建設12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從2011年起,我省在省內部分高職(專科)院校中試行面向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注冊入學錄取模式,2012~2015年,我省有11所省屬院校在省內實行自主選拔錄取試點。2015年起,在此基礎上又開展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工作。2015年底,江蘇完成了82所公辦高校章程的制定和核準工作,“一校一章程”格局全面形成。

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方面,我省先后設立西交利物浦大學、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昆山杜克大學,全省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333個,占全國總數的16%,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實施留學江蘇行動計劃,來蘇外國留學生達2.6萬人;建有海外孔子學院29所,孔子課堂38個,蘇州大學舉辦老撾蘇州大學,開創了中國高校在國外辦學的先河。

在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方面,我省組建江蘇開放大學,正式掛牌運行7個市級開放大學、16個縣級開放大學,全省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基本形成。

加大投入

完善教育強省建設保障體系

“十二五”期間,我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加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提高師資隊伍和信息化建設水平,形成了支撐江蘇教育強省建設的保障體系和物質基礎。

我省圍繞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確定的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于2011年制定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實施意見》,切實提高教育投入保障能力和水平,全省財政性教育經費、財政教育支出和公共財政預算教育撥款相繼邁上千億元大關,基本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和投入機制。沈健說,我們緊緊圍繞率先建成教育強省、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牢固樹立并不斷強化清醒、理性、務實的工作導向,推動各級政府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十二五”全省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達9670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投入7640億元,分別是“十一五”時期的1.9倍和2.4倍。“十二五”期間,我省公辦幼兒園、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均實現了零的突破,在全國率先實現所有學段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全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和公用經費也在逐年增加,公辦幼兒園(含集體園)年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原則上不得低于200元,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提高至每生每年小學700元、初中1000元,普通高中年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原則上不得低于500元;逐步建立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制度,按照普通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8倍以上的標準保障特殊教育健康發展;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年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提高至6000元,其中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撥款標準不低于1000元;省屬高校生均撥款基本標準提高到10800元,5年增長2.25倍。

正是因為教育投入的加大,2012年,江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費、課本費和作業本費全面免除。我省中等職業學校也實行全體學生免學費政策,高中階段殘疾學生實行免費教育;我省義務教育債務則全面化解,高中階段學校基建債務也基本化解。

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加快縮小區域、城鄉和校際教育差距,根據教育部要求,我省又于2014年底全面部署并扎實推進義務教育改薄工作,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教育現代化建設。到2016年,力爭使全省7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標準化學校辦學標準;到2018年,使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都達到省定標準化學校辦學標準。“十二五”期間,我省大力推進校安工程建設。據統計,自2009年5月正式啟動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以來,我省經過4年的扎實工作,投入累計近500億元,全面并超額完成國家和省定3年規劃任務,近6成中小學校舍達到2008年國家頒發的抗震設防標準,建成覆蓋每一所中小學、每一棟單體建筑的動態信息數據庫,全省中小學校舍安全狀況得到較大改觀。到2015年底,我省所有中小學校舍全部達到國家抗震設防要求。

為持續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十二五”期間,我省出臺實施《關于加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學歷層次普遍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不斷提高,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引進得到切實加強,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我省還不斷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有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設不斷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增強。

內涵發展

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2014年9月9日,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年度獲獎結果揭曉,我省特等獎、一等獎及獲獎總數均居全國第一。其中,《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兩項成果,分別榮獲基礎教育類和高等教育類特等獎。這是繼2013年之后,我省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又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

這是我省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縮影。“十二五”期間,各地各校、各級各類教育深入實施教育規劃綱要,大力推進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試驗區、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各類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強化內涵發展,堅持育人為本,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提高質量,突破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主的單一質量追求,突破對功利價值的過度追求,更加關注教育對‘人’本身的價值,更加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015年9月,副省長曹衛星面向江蘇教育咨詢委員會全體委員說的這番話,不僅是省領導對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和期望,也成為我省廣大教育系統工作者的共識。

“江蘇勇奪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七連冠’!”2015年7月4日,從天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決賽現場傳來的消息令全省職教人群情振奮、激動不已。此次比賽江蘇代表團共獲得128個一等獎,中職、高職雙雙再獲第一,實現“七連冠”。職業學校及職教學生在高等級賽事中頻頻獲獎,凸顯了我省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職教教學質量的實力。近5年來,我省累計建設國家級、省級中高職實訓基地686個,中職品牌特色專業674個,高職國家級重點建設專業284個、省級重點專業群202個。至2015年,所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項目建立起中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職教“人才立交橋”越建越通暢。

2012年3月,江蘇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正式啟動,此舉標志著我省高等教育從“規模第一”向“質量第一”邁出了關鍵性步伐。該工程包括重點專業建設、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高等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及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5大計劃。

“優勢學科建設”一直是江蘇高校的“領跑”項目。5年來,江蘇高校在此又實現了新突破。截至目前,我省共有21所高校的79個學科進入最新一期ESI全球前1%。5個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確定兩批立項建設協同創新中心59個、培育建設中心17個,首批立項建設高職院校工程技術中心5個。“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形成新局面,與我們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協同創新計劃、特聘教授計劃和品牌專業建設工程等一批重大專項密不可分。”沈健告訴記者。

在基礎教育領域,江蘇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把目光聚焦到孩子綜合素質的長遠發展上,“素質均衡”正在各地全面鋪開,成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的亮點。蘇州市將藝術教育和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蘇式文化教育”;淮安市多年來堅持打造“學在淮安”品牌,重點推進課程、教育管理、課堂教學三項改革;泰州市目前有5000多個學生社團,100%覆蓋全市中小學,學生社團已成為育人的“第二課堂”……這種因材施教、因校而異形成的“素質均衡”范式,逐漸成為我省各地的教育教學新生態。

強化服務

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貢獻度”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江蘇共有16所高校的25項重大科技成果不僅登上了國家最高領獎臺,更助推了社會經濟效益的不斷增長。

由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完成的“基于納米復合材料的重金屬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回用新技術”項目,近3年為眾多企業增收節支數億元;江蘇大學研發的“新型低能耗多功能節水灌溉裝備關鍵技術”,3年來為節水灌溉行業的17家應用企業新增銷售額38.02億元、利潤3.42億元;南京工業大學研發的“酵母核苷酸的生物制造關鍵技術”通過中國、美國、瑞士等國內外權威機構認證,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左右……

“十二五”以來,江蘇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全面增強,一是高校創新源頭作用進一步凸顯。截至目前,共有2129項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其中獲國家獎133項、占全國高校獲獎總數的17%;獲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獎(科學技術)326項,占全國高校獲獎總數的22%。全省高校申請專利8.4萬件、授權專利4.8萬件,分別是“十一五”同期的2.8倍和3.5倍。獲取科研經費501億元,是“十一五”同期的1.7倍,其中43%是受江蘇企事業單位委托。高校應用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率達58%。二是高校新型智庫建設進一步強化。依托高校人才優勢、智力優勢,深入推進高校新型智庫建設,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貢獻了全省8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切實推進高校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積極打造“江蘇發展高層論壇”“蘇北發展論壇”“南京都市圈發展論壇”等學術咨詢品牌。

“十二五”期間,全省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立足地方、依托行業、服務需求、優化結構,加強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為“建設新江蘇、邁上新臺階”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011年以來,全省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累計培養學生近400萬人,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每萬名勞動力中高技能人才數達554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0年,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4.3年。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慶五對此曾這樣評價:“江蘇教育培養出來的高層次人才遍布全國各地,不僅僅為江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整個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教育服務的不單單是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終身發展。2013年1月28日,以原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為依托的江蘇開放大學正式揭牌成立。此后,各縣(市、區)開放大學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拉開了建設大幕。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了由73所市、縣(市、區)開放大學構成的新型大學體系。建設開放大學,不是廣播電視大學的簡單“翻牌”,而是一次戰略轉型。為了完善社會教育體制機制,我省依托江蘇開放大學啟用了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并面向60周歲以上男性和55周歲以上女性,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兩個涉老本科專業,老年人接受正規學歷教育從此成為現實。

回應關切

讓百姓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專門設立留守兒童關愛處,出臺《鹽城市關愛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就讀的十項制度》,全市義務教育學校按照在校生總數10%的比例對家庭經濟困難子女予以資助,招募3000名“彩虹媽媽”牽手留守、孤貧兒童……近年來,鹽城市切實推動關愛特殊群體工作,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利,不斷完善資助體系,重視情感陪護,有效整合社會力量,確保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無論是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還是困難家庭子女、殘疾兒童,在江蘇,這些特殊群體都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近幾年,我省健全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各地也完善了以政府資助為主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輟學,“十二五”期間累計發放資助經費198.6億元,是“十一五”總量的140%;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87.0%,比“十一五”末年提高7個百分點,并在全國最早實施可異地參加考試;深入實施特殊教育發展工程,實現特殊教育學校全覆蓋,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6%。

2014年,我省面向全省100個縣(市、區)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5萬份。調查顯示,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為85%,人民群眾對學校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學習生活條件、學生管理和服務、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等方面的滿意度都比較高。2015年全國“兩會”前夕,新華日報聯合騰訊新聞推出大型全媒體策劃“2015,為中國點贊”活動,邀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4579萬網民參與對2014年江蘇民生最滿意行業投票,結果顯示教育列15個民生領域第一位。

“真沒想到我家孩子也能有名師上課啦!”“自從來了這里,我家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比過去高多了!”一個普通的下午,在連云港市朐山中學校門口,前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陸續增多。從和家長們的閑聊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連云港市依托名校,組建教育集團,將新校、弱校納入集團內部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許多以前家長“瞧不上”的學校如今都成了名校分校,這讓家長們歡呼雀躍。此外,該市還通過師資隊伍交流、骨干教師駐點支教的舉措,提升薄弱學校,實現更高水平的均衡發展。

為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到好學校,江蘇堅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依法治教軌道,特別是2013年初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工作的意見》,把骨干教師的均衡配置作為推進公平的重要途徑,形成了區域、城鄉、校際教師交流制度。如今,我省義務教育教師定期交流比例達15.3%,城鄉間師資力量的差距逐步縮小,教育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農村學校的生源也逐年回升。全省各地還普遍實施熱點高中“指標生”政策,全面推行四星級普通高中將70%以上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所有初中。

“當前,江蘇教育現代化建設正處于重要時期和關鍵階段。全省教育系統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教育改革發展放到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國夢中來定位,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再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的要求。”沈健強調,“十三五”時期,江蘇教育系統將更好地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教育創新,堅持統籌兼顧,加強綠色教育,加快教育開放,保障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足音 強省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

精彩專題 MORE >
升學渠道 普高班、職高班,就業班 初中生學什么專業好

擁抱“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

踐行新發展理念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繼續

微信咨詢
在線咨詢
免費回電
返回頂部
新浪微博 QQ空間 官方媒體咨詢詳情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 在線老師 親是想了解哪個專業呢?發些專業明細給您參考一下哦~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