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設高水平大學,做大做強高等教育,是深圳當前與未來發展的“牛鼻子”。不把高水平大學建起來,不把高等教育發展好,深圳面臨的將不只是暫時的發展“瓶頸”,甚至是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強不強,不僅要看其“顏值”,更要看其“智商”。
如果說教育水平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智商”,那么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就標注著城市“智商”的高度,以及城市競爭力的“上限”。日前,深圳召開高等教育發展座談會,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馬興瑞強調,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要求,深入推動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準確把握世界級高水平大學辦學規律,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為深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城市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大學則是涵養精神、生產思想、傳遞知識、育人成才的地方。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倚重人口素質、知識進步、科技創新,大學成為城市發展至關重要的智力資源,“城市+大學”的雙向互動關系乃是影響一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
大力建設高水平大學,做大做強高等教育,是深圳當前與未來發展的“牛鼻子”。相對于城市的快速發展,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節奏相對較慢,成為一塊“短板”。高等教育結構重心偏低、規模不足,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還不相適應,與廣大市民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難以對接,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定位不相匹配,是深圳未來發展的一大掣肘。《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顯示,深圳雖然經濟競爭力處于全國前列,但是大學指數列30多位。兩個指標之間的尷尬對比,不得不讓人心生隱憂。可以毫不危言聳聽地說,不把高水平大學建起來,不把高等教育發展好,深圳面臨的將不只是暫時的發展“瓶頸”,甚至是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入讀世界一流高校,已經成為深圳的發展需求與戰略選擇。且不說一流大學的思想生產、知識傳播、成果轉化對一個城市內生的發展作用和外在的輻射作用,僅從生源方面而言,學生們走進大學,就是不僅在選擇大學,而且在選擇城市。眾所周知,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一流大學+一流城市”,無疑是吸引一流人才的“蓄水池”。為了“筑巢引鳳”,沒有大學的城市急于創建大學,有大學的城市則要建更多更好的大學。對于深圳而言,建設高水平大學、做大做強高等教育的意愿尤其強烈。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特別重視彌補高等教育“短板”,堅持規模擴大與質量提高并重,可謂是下了“血本”。
推進高等教育發展,雖非一朝一夕之事,卻可憑改革創新使其加速。摸準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土壤與內在需求,加強教育資源供給側的優化配置,合理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高效管理模式、學科專業體系、人事薪酬制度,在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創新型人才培養、一流師資隊伍引進、合作辦學環境優化、重大科研平臺支撐、產學研成果轉化上全面發力,就不愁高水平大學建不起來,就不怕城市的“智商”提不上來,城市的未來發展也將更加底氣十足。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城市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